描绘或叙事——阿尔珀斯与十七世纪荷兰绘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6 16:33
十七世纪是荷兰艺术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享誉世界的艺术家,如伦勃朗,维米尔,鲁本斯以及扬·凡·艾克等。较之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十七世纪荷兰艺术的风格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一新变化致使美术史界对于这一时期荷兰绘画的解读出现了不同甚至相冲突的观点。本论文试图从斯维特兰娜·阿尔珀斯的著述《描绘的艺术:十七世纪的荷兰绘画》出发,阐释阿尔珀斯所提出的荷兰“视觉文化”的概念。其次,从十七世纪荷兰绘画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在理论传统上的差异,以“描绘或叙事”和“写实主义与隐匿的象征主义”两组针对于荷兰绘画的不同解读而展开分析,剖析十七世纪荷兰绘画的质性问题。接着从如何定义“描绘性”和阿尔珀斯在其著述中所采用的论证材料的局限性两个方面入手,表达笔者对其著述的思考。最后,从“反对阐释”和“过度阐释”两个对立的维度,引发对艺术史方法论的相关思考。
【文章来源】: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汤玛斯·德·凯瑟(ThomasdeKeyser)作《惠更斯与其职员》(ConstantijnHuygensandHisClerk),1627年,木板画,92.4×69.3厘米,伦敦国立美术馆藏早在1629-30年期间,他便用拉丁文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当时他仅三十岁出头),其中他记录了当时仍在世的很多荷兰本土艺术家的活动,并将他们有系统地分为海景和山水画家、历史画画家、动物主题画家以及肖像画家
视网膜成像原理图,藏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班克劳福特图书馆造的艺术作品,并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本身是一种通常介于某物与其实际形
界图像融为了一体。荷兰评论者认为,依据大脑中所储存的视觉记忆进行创作,即以“uyt den geest”的方式进行创作,实则是“working out of oneself”。关于这一提法最著名的描述则来自一位北方艺术家对彼得·勃鲁盖尔(PieterBruegel)作品评价文字之中。这位与勃鲁盖尔同时代的北方艺术家称勃鲁盖尔曾经到过阿尔卑斯山进行写生。当人们看到他从阿尔卑斯山归来之后所作的作品时,不无玩笑地说,“勃鲁盖尔把阿尔卑斯山整个儿吞到了自己的肚子里,如今他便将阿尔卑斯山全泼洒在了画布上。”大脑作为储存视觉图像的概念在当时显然是一种普遍的观念。然而,北欧艺术家将大脑中的视觉图像摹写了出来。阿尔珀斯认为,这样的绘画作品从总体来说缺乏我们所谓的理想或者崇高风格,甚至在表现某些崇高题材的作品时都显示出“描绘性”的创作倾向,其原因可归结于对于真实自然的再现要求。阿尔珀斯对开普勒所提出的眼球理论进行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要探讨视知觉与荷兰绘画模式之间所存在的关系。阿尔珀斯认为开普勒所言的“视像犹如一幅图画”与荷兰绘画模式之间存在着某种切合。具体来说,他所展示的眼球视像与荷兰绘画存在着一个共同点,那便是两者都反映了一幅“无框架的世界图像”,后者则将这幅“无框架的世界图像”压缩在了纸张或者帆布之上,在这一图像中没有出现预设的观者来确定图像的位置或者人物比例。这样一幅“无框架的世界图像”在荷兰画家维米尔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他的《徳尔伏特即景》(见图 3)描绘的便是这样一幅“无框架的外界图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荷兰绘画的历史阐释[J]. 迈克尔·诺斯,朱平. 新美术. 2009(03)
[2]描绘或叙事——一个关于写实再现的问题[J]. 斯维特兰娜·阿尔珀斯,王晓丹. 新美术. 2009(03)
[3]再现[J]. 戴维·萨默斯,葛佳峰. 新美术. 2006(06)
本文编号:3052858
【文章来源】: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汤玛斯·德·凯瑟(ThomasdeKeyser)作《惠更斯与其职员》(ConstantijnHuygensandHisClerk),1627年,木板画,92.4×69.3厘米,伦敦国立美术馆藏早在1629-30年期间,他便用拉丁文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当时他仅三十岁出头),其中他记录了当时仍在世的很多荷兰本土艺术家的活动,并将他们有系统地分为海景和山水画家、历史画画家、动物主题画家以及肖像画家
视网膜成像原理图,藏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班克劳福特图书馆造的艺术作品,并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本身是一种通常介于某物与其实际形
界图像融为了一体。荷兰评论者认为,依据大脑中所储存的视觉记忆进行创作,即以“uyt den geest”的方式进行创作,实则是“working out of oneself”。关于这一提法最著名的描述则来自一位北方艺术家对彼得·勃鲁盖尔(PieterBruegel)作品评价文字之中。这位与勃鲁盖尔同时代的北方艺术家称勃鲁盖尔曾经到过阿尔卑斯山进行写生。当人们看到他从阿尔卑斯山归来之后所作的作品时,不无玩笑地说,“勃鲁盖尔把阿尔卑斯山整个儿吞到了自己的肚子里,如今他便将阿尔卑斯山全泼洒在了画布上。”大脑作为储存视觉图像的概念在当时显然是一种普遍的观念。然而,北欧艺术家将大脑中的视觉图像摹写了出来。阿尔珀斯认为,这样的绘画作品从总体来说缺乏我们所谓的理想或者崇高风格,甚至在表现某些崇高题材的作品时都显示出“描绘性”的创作倾向,其原因可归结于对于真实自然的再现要求。阿尔珀斯对开普勒所提出的眼球理论进行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要探讨视知觉与荷兰绘画模式之间所存在的关系。阿尔珀斯认为开普勒所言的“视像犹如一幅图画”与荷兰绘画模式之间存在着某种切合。具体来说,他所展示的眼球视像与荷兰绘画存在着一个共同点,那便是两者都反映了一幅“无框架的世界图像”,后者则将这幅“无框架的世界图像”压缩在了纸张或者帆布之上,在这一图像中没有出现预设的观者来确定图像的位置或者人物比例。这样一幅“无框架的世界图像”在荷兰画家维米尔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他的《徳尔伏特即景》(见图 3)描绘的便是这样一幅“无框架的外界图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荷兰绘画的历史阐释[J]. 迈克尔·诺斯,朱平. 新美术. 2009(03)
[2]描绘或叙事——一个关于写实再现的问题[J]. 斯维特兰娜·阿尔珀斯,王晓丹. 新美术. 2009(03)
[3]再现[J]. 戴维·萨默斯,葛佳峰. 新美术. 2006(06)
本文编号:3052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052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