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艺术中的仙山图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2 04:12
汉代是神仙信仰非常兴盛的时代,上至帝王贵族下至普通百姓无不崇信之,围绕“仙”的信仰逐渐形成了以“昆仑”和“海上三山”为代表的东、西两大神话体系。表现在艺术方面即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仙山图像,且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在如漆棺画、帛画、画像石、画像砖、钱树座、博山炉等不同的媒介上面。从现有材料看,仙山作为一种题材在汉代极为流行,虽然对于山的信仰,在早期的文献如《尚书》中已有记载,但至汉代时才达到信仰的高潮。这一时期,仙山成为艺术想象和创作的重要母题,并且对仙山的表现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图像体系。因此,从美术史的角度对汉代仙山图像及其相关问题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对汉代的思想信仰、丧葬观念以及社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文章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长沙沙子塘1号汉墓外棺左侧漆画
现便被运用到了墓葬艺术中,比如湖南长沙砂子塘1号西汉墓出土的外棺左侧漆画(图1)、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漆棺(图2)、山东临沂金雀山出土的帛画(图3)以及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石柱画像(图4)上面均可以看到这种“山”字型仙山。图1长沙沙子塘1号汉墓外棺左侧漆画45孙矫雁:《汉代墓葬艺术中昆仑图像浅析》,2007级中央美术学院学士论文。46(美)巫鸿著梅枚等译:《时空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12月,第136页。
取形于灵芝草。很可能因为灵芝草为公认的不死药与成仙象征。它的形状也就成为创造超现实仙山的蓝本。‘8蘑菇状的仙山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例子。如山东嘉祥宋山出土画像石(图5),西王母戴胜端坐在顶部平坦,茎部弯曲的蘑菇状昆仑上,旁有玉兔捣药,还有持禾或仙草的羽人侍卫。与灵芝草最为接近的昆仑仙山图像是朝鲜乐浪郡王吁墓出土的有永平二年(69年)铭文的漆盘。(图6)47王根林、黄益元、曹光甫校点:《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70页。48巫鸿:《礼仪中的美术》(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7月,第247一248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代艺术中的羽人及其象征意义[J]. 贺西林. 文物. 2010(07)
[2]博山炉考[J]. 林小娟. 四川文物. 2008(03)
[3]张骞通西域与汉武帝的求仙动机[J]. 赵雷. 船山学刊. 2008(01)
[4]从两汉人名看汉代的神仙信仰[J]. 杨颉慧.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1)
[5]陕北东汉画像石墓墓门区域神异图像涵义之考辨——以该地区画像石墓门部位上出现的若干重要神异题材作为论述的中心[J]. 胡杰. 艺术探索. 2006(02)
[6]汉代云气纹溯源[J]. 林巳奈夫,从军. 设计艺术. 2005(01)
[7]东汉钱树的图像及意义——兼论秦汉神仙思想的发展、流变[J]. 贺西林.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8(03)
[8]山东沂南县近年来发现的汉画像石[J]. 赵文俊,于秋伟. 考古. 1998(04)
[9]汉代西王母的图像志研究[J]. 简·詹姆斯,贺西林. 美术研究. 1997(02)
[10]壶形的世界——葫芦、魂瓶、台湾古陶壶之比较研究[J]. 马昌仪. 民间文学论坛. 1996(04)
硕士论文
[1]两汉博山炉研究[D]. 惠夕平.山东大学 2008
[2]中国云气纹的发展演变研究[D]. 朱单群.苏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58577
【文章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长沙沙子塘1号汉墓外棺左侧漆画
现便被运用到了墓葬艺术中,比如湖南长沙砂子塘1号西汉墓出土的外棺左侧漆画(图1)、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漆棺(图2)、山东临沂金雀山出土的帛画(图3)以及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石柱画像(图4)上面均可以看到这种“山”字型仙山。图1长沙沙子塘1号汉墓外棺左侧漆画45孙矫雁:《汉代墓葬艺术中昆仑图像浅析》,2007级中央美术学院学士论文。46(美)巫鸿著梅枚等译:《时空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12月,第136页。
取形于灵芝草。很可能因为灵芝草为公认的不死药与成仙象征。它的形状也就成为创造超现实仙山的蓝本。‘8蘑菇状的仙山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例子。如山东嘉祥宋山出土画像石(图5),西王母戴胜端坐在顶部平坦,茎部弯曲的蘑菇状昆仑上,旁有玉兔捣药,还有持禾或仙草的羽人侍卫。与灵芝草最为接近的昆仑仙山图像是朝鲜乐浪郡王吁墓出土的有永平二年(69年)铭文的漆盘。(图6)47王根林、黄益元、曹光甫校点:《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70页。48巫鸿:《礼仪中的美术》(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7月,第247一248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代艺术中的羽人及其象征意义[J]. 贺西林. 文物. 2010(07)
[2]博山炉考[J]. 林小娟. 四川文物. 2008(03)
[3]张骞通西域与汉武帝的求仙动机[J]. 赵雷. 船山学刊. 2008(01)
[4]从两汉人名看汉代的神仙信仰[J]. 杨颉慧.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1)
[5]陕北东汉画像石墓墓门区域神异图像涵义之考辨——以该地区画像石墓门部位上出现的若干重要神异题材作为论述的中心[J]. 胡杰. 艺术探索. 2006(02)
[6]汉代云气纹溯源[J]. 林巳奈夫,从军. 设计艺术. 2005(01)
[7]东汉钱树的图像及意义——兼论秦汉神仙思想的发展、流变[J]. 贺西林.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8(03)
[8]山东沂南县近年来发现的汉画像石[J]. 赵文俊,于秋伟. 考古. 1998(04)
[9]汉代西王母的图像志研究[J]. 简·詹姆斯,贺西林. 美术研究. 1997(02)
[10]壶形的世界——葫芦、魂瓶、台湾古陶壶之比较研究[J]. 马昌仪. 民间文学论坛. 1996(04)
硕士论文
[1]两汉博山炉研究[D]. 惠夕平.山东大学 2008
[2]中国云气纹的发展演变研究[D]. 朱单群.苏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585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058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