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放下你的鞭子中之王莹女士》再研究——基于情境实践与图像考古的认识与讨论
发布时间:2021-03-08 10:23
1939年,徐悲鸿在新加坡创作油画《放下你的鞭子中之王莹女士》,颇受侨领好评,曾在海外印发十万张明信片用以筹赈。但抗战胜利不久,该作即遭遇美术界同人批评,其逻辑是将该作与同样和王莹在新加坡筹赈演出这一事件有关的司徒乔1940年作油画《掷鞭图》进行比较,反映出认同司徒乔而责难徐悲鸿的批评倾向。2007年,徐悲鸿的这一作品在香港苏富比被成功拍卖,此后不久,当年批评徐悲鸿这一作品的同人意见被研究者挖掘出来并出现附议性批评。鉴于此,有必要从情境实践和图像考古出发,细读徐悲鸿作品之形象与意义,回应上述批评并提示回到创作情境中认识作品价值。
【文章来源】:文艺研究. 2020,(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1 页
【部分图文】:
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第二队合影。后排戴眼镜者为队长、剧作家兼导演洪深,其右侧穿长衫者为副队长金山,前排执旗女士为王莹,旗上题字出自郭沫若的手笔,合影最左侧穿翻领西装者为作曲家冼星海
在这一指示下,肩负使命的金山化名赵洵,与王莹将“二队”组建为“中国救亡剧团”(以下简称“中救”)并任正副团长(图2),以周恩来相赠的十六字为团训(2),组成“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小小宣传队”(3),于1939年春自广西桂林取道香港,往南洋群岛开展宣传抗日和筹赈救亡的演剧工作。时年金山28岁,王莹26岁,既是因分别主演电影《夜半歌声》、话剧《赛金花》而蜚声舞台的当红明星,又是不畏艰险投身抗日救亡的地下党员,风华正茂,成熟可靠,富有理想,百折不挠。“中救”最初在香港、越南开展工作时遭遇严重挫折,并不顺利,后拟转道新加坡另开码头。按计划,副团长王莹带领几位队员在1939年9月30日先行登岸星洲打前站,但之后却没有等来金山率领的“中救”大部入境。10月3日,“中救”大部乘船抵达新加坡港后,却因英殖民当局拒绝入境而被迫原船返回越南。在此逆境下,“中救”党支部决定对外佯称回国,实则暗度陈仓往云南整编,最终留下的20名坚定分子化整为零,乔装改扮,在1940年上半年陆续潜入新加坡。由于没有合法身份,他们在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的帮助下秘密藏身。金山后来回忆说:
徐悲鸿原计划出国一两月即回,未料却一走三年。在新加坡期间,他得恩友黄孟圭(1885—1965)、黄曼士(1890—1963)兄弟关照尤多(图3),日常下榻作画即在黄曼士江夏堂,而当地也有他的一些老友如郁达夫在此图谋事业,他们地头熟、人脉广,自然也惠及徐悲鸿的人际交往。在与老友新朋的交际酬应中徐悲鸿作画甚多,也不乏需要约定时间地点甚至简单交流构思的名人显贵肖像,这其中就有为深入东南亚进行抗宣筹赈的“中救”演员王莹绘制的演剧像。由这张画像的缘分,徐悲鸿在与明星王莹的交往中,具体接触到投身国家政治和民族救亡的时代新女性。王莹与不愿让徐悲鸿陷于激进政治的蒋碧薇、还未自立于社会的同龄女青年孙多慈截然不同,这种不同对于徐悲鸿认识和理解时代新女性至关重要。实际上,王莹的成熟与进步令左翼作家郁达夫都颇感震动。徐悲鸿正是从王莹的经历和谈吐中,具体感受到投身救亡运动的时代新女性之艰苦付出与伟大卓绝,誉其为“人人敬慕之女杰”并题于画像之上。自然,这张画像在侨界和海外的影响,也会通过国共双方密织的人脉关系(情报)网,及时向中枢传递王莹、徐悲鸿等爱国艺术家在海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挥的作用。徐悲鸿在东南亚一直盘桓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形势危在旦夕之时,才仓促于1942年1月6日离开新加坡。不过,他的那些知己和朋友并不都能远离战争的烈焰。2月15日,新加坡沦陷。徐悲鸿曾经为之描绘过妻女像的画家张汝器、曾经为之描画过三口之家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何光耀以及星华文化界抗敌联合会主席郁达夫等人,先后在“大检证”(又称“肃清”行动,即疯狂的种族大屠杀)和日据时期为日军杀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山、王莹给周恩来的一封信[J]. 吴小玉. 广东党史. 2000(01)
[2]徐悲鸿与王莹与《放下你的鞭子》[J]. 谢和赓. 新文化史料. 1995(03)
本文编号:3070893
【文章来源】:文艺研究. 2020,(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1 页
【部分图文】:
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第二队合影。后排戴眼镜者为队长、剧作家兼导演洪深,其右侧穿长衫者为副队长金山,前排执旗女士为王莹,旗上题字出自郭沫若的手笔,合影最左侧穿翻领西装者为作曲家冼星海
在这一指示下,肩负使命的金山化名赵洵,与王莹将“二队”组建为“中国救亡剧团”(以下简称“中救”)并任正副团长(图2),以周恩来相赠的十六字为团训(2),组成“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小小宣传队”(3),于1939年春自广西桂林取道香港,往南洋群岛开展宣传抗日和筹赈救亡的演剧工作。时年金山28岁,王莹26岁,既是因分别主演电影《夜半歌声》、话剧《赛金花》而蜚声舞台的当红明星,又是不畏艰险投身抗日救亡的地下党员,风华正茂,成熟可靠,富有理想,百折不挠。“中救”最初在香港、越南开展工作时遭遇严重挫折,并不顺利,后拟转道新加坡另开码头。按计划,副团长王莹带领几位队员在1939年9月30日先行登岸星洲打前站,但之后却没有等来金山率领的“中救”大部入境。10月3日,“中救”大部乘船抵达新加坡港后,却因英殖民当局拒绝入境而被迫原船返回越南。在此逆境下,“中救”党支部决定对外佯称回国,实则暗度陈仓往云南整编,最终留下的20名坚定分子化整为零,乔装改扮,在1940年上半年陆续潜入新加坡。由于没有合法身份,他们在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的帮助下秘密藏身。金山后来回忆说:
徐悲鸿原计划出国一两月即回,未料却一走三年。在新加坡期间,他得恩友黄孟圭(1885—1965)、黄曼士(1890—1963)兄弟关照尤多(图3),日常下榻作画即在黄曼士江夏堂,而当地也有他的一些老友如郁达夫在此图谋事业,他们地头熟、人脉广,自然也惠及徐悲鸿的人际交往。在与老友新朋的交际酬应中徐悲鸿作画甚多,也不乏需要约定时间地点甚至简单交流构思的名人显贵肖像,这其中就有为深入东南亚进行抗宣筹赈的“中救”演员王莹绘制的演剧像。由这张画像的缘分,徐悲鸿在与明星王莹的交往中,具体接触到投身国家政治和民族救亡的时代新女性。王莹与不愿让徐悲鸿陷于激进政治的蒋碧薇、还未自立于社会的同龄女青年孙多慈截然不同,这种不同对于徐悲鸿认识和理解时代新女性至关重要。实际上,王莹的成熟与进步令左翼作家郁达夫都颇感震动。徐悲鸿正是从王莹的经历和谈吐中,具体感受到投身救亡运动的时代新女性之艰苦付出与伟大卓绝,誉其为“人人敬慕之女杰”并题于画像之上。自然,这张画像在侨界和海外的影响,也会通过国共双方密织的人脉关系(情报)网,及时向中枢传递王莹、徐悲鸿等爱国艺术家在海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挥的作用。徐悲鸿在东南亚一直盘桓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形势危在旦夕之时,才仓促于1942年1月6日离开新加坡。不过,他的那些知己和朋友并不都能远离战争的烈焰。2月15日,新加坡沦陷。徐悲鸿曾经为之描绘过妻女像的画家张汝器、曾经为之描画过三口之家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何光耀以及星华文化界抗敌联合会主席郁达夫等人,先后在“大检证”(又称“肃清”行动,即疯狂的种族大屠杀)和日据时期为日军杀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山、王莹给周恩来的一封信[J]. 吴小玉. 广东党史. 2000(01)
[2]徐悲鸿与王莹与《放下你的鞭子》[J]. 谢和赓. 新文化史料. 1995(03)
本文编号:30708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070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