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帛佛画风格演进刍议
发布时间:2021-03-17 22:59
本文对中国绢帛佛画的审美体范从风格上做出梳理与解析。自西域画风的盛行至唐代"吴家样"与"周家样"样式的完善,再至尚意的"白描"以及疏简放达的"减笔画"与禅画,中国绢帛佛画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进行着"改梵为夏"之路。同时,由于受到书法与禅宗思想的影响,宋代之后出现了疏简禅意的画风。无论是佛教绘画中"错金镂彩"之美抑或是"复归于朴"之美,均是中国文化体系下审美体范的多样追求。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涅槃图,佚名,约5-8世纪,绢本设色,高20.4厘米,宽3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北齐时期,有着中亚血统画家的曹仲达绘制薄衣贴体的“曹家样”佛画曾经风靡一时。至初唐,来自于阗国画家的尉迟乙僧又以“屈铁盘丝”式用线称名画史,这种源自西域的画风对中国绘画观念的更新与绘画风格的丰富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从传世绢帛佛画的遗存中可以品读出曹仲达与尉迟乙僧的异域风貌。图3 仿尉迟乙僧释迦出山图(局部),陈用志,(传)北宋,绢本设色,高7 0 厘米,宽24厘米,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图1 双菩萨图,佚名,约4-5世纪,绢本设色,高50.2厘米,宽3 2 厘米,高昌故城λ寺院遗址出土,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藏(编号:Ⅲ4542)高昌故城λ(Lambda)寺院遗址出土的《双菩萨图》(编号:Ⅲ 4542,图1)绢画残件由第一支德国吐鲁番探险队发现并带回柏林,今藏于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库房中,非轻易示人。画面呈现出浓郁的西域画风,尤与龟兹石窟壁画画风相似。双菩萨身体健硕,以劲健的笔法与“凹凸法”晕染而成,成为至今为数不多可以探讨西域画风的绢帛佛画珍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疆鄯善县吐峪沟西区北侧石窟发掘简报[J]. 陈凌,李裕群,李肖. 考古. 2012(01)
[2]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东区北侧石窟发掘简报[J]. 陈凌,李裕群,李肖. 考古. 2012(01)
[3]关于龟兹石窟“屈铁盘丝”式线条相关问题的探讨[J]. 刘韬. 新美术. 2009(05)
[4]线描:中国画文脉传承的基石[J]. 罗世平. 美术研究. 2008(04)
[5]中国重彩画的失落与重现[J]. 蒋采萍. 艺术研究. 2007(03)
[6]青州北齐造像及其样式问题[J]. 罗世平. 美术研究. 2000(03)
博士论文
[1]李通玄佛学思想述评[D]. 邱高兴.中国人民大学 1996
本文编号:3087866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涅槃图,佚名,约5-8世纪,绢本设色,高20.4厘米,宽3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北齐时期,有着中亚血统画家的曹仲达绘制薄衣贴体的“曹家样”佛画曾经风靡一时。至初唐,来自于阗国画家的尉迟乙僧又以“屈铁盘丝”式用线称名画史,这种源自西域的画风对中国绘画观念的更新与绘画风格的丰富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从传世绢帛佛画的遗存中可以品读出曹仲达与尉迟乙僧的异域风貌。图3 仿尉迟乙僧释迦出山图(局部),陈用志,(传)北宋,绢本设色,高7 0 厘米,宽24厘米,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图1 双菩萨图,佚名,约4-5世纪,绢本设色,高50.2厘米,宽3 2 厘米,高昌故城λ寺院遗址出土,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藏(编号:Ⅲ4542)高昌故城λ(Lambda)寺院遗址出土的《双菩萨图》(编号:Ⅲ 4542,图1)绢画残件由第一支德国吐鲁番探险队发现并带回柏林,今藏于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库房中,非轻易示人。画面呈现出浓郁的西域画风,尤与龟兹石窟壁画画风相似。双菩萨身体健硕,以劲健的笔法与“凹凸法”晕染而成,成为至今为数不多可以探讨西域画风的绢帛佛画珍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疆鄯善县吐峪沟西区北侧石窟发掘简报[J]. 陈凌,李裕群,李肖. 考古. 2012(01)
[2]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东区北侧石窟发掘简报[J]. 陈凌,李裕群,李肖. 考古. 2012(01)
[3]关于龟兹石窟“屈铁盘丝”式线条相关问题的探讨[J]. 刘韬. 新美术. 2009(05)
[4]线描:中国画文脉传承的基石[J]. 罗世平. 美术研究. 2008(04)
[5]中国重彩画的失落与重现[J]. 蒋采萍. 艺术研究. 2007(03)
[6]青州北齐造像及其样式问题[J]. 罗世平. 美术研究. 2000(03)
博士论文
[1]李通玄佛学思想述评[D]. 邱高兴.中国人民大学 1996
本文编号:30878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087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