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中国传统绘画文质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2 08:24
  “文质”作为美学概念起初多被广泛运用于文学理论中,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典文艺学里一对重要美学范畴。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对“文质”问题的探讨源于六朝时期,其基本精神不但与文论中的文质观念一脉相承,而且也与其它传统画学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旨在对中国传统绘画文质理论做系统且全面的研究,通过阐释“文”与“质”在中国画论中的基本内涵,来论述画论文质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进而理清绘画文质观发展的脉络。并在分析“文”与“质”在中国画创作中所体现的辩证关系之基础上,阐述“文质”与中国画时代风格之间的关联,以此探讨文质观对绘画创作的影响。毋庸置疑,研究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中的文质理论,将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画艺术表现中的形式、技巧与思想内涵的关系,从而促动中国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发展。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传统绘画文质论研究


明代徐渭《杂花图卷》局部纸本,水墨.纵:30厘米,横:1053.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朱耷,博物院,北京故宫,“质”


所以对于绘画创作而言,首先要依据“质又要尽可能恰当、完美地呈现出“质”最真、最要配合默契,文质要相得益彰。在“文”与“质”的关系中,除了强调“先质与“质”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要做到“文中有质,都是相互对应相互包容的,“文”与“质”不相离就体现出了这种“文中有质,质中有文”的美学多数人都因为才学出众而自视甚高,在他们看来风骨清秀,荒寒凋零才是他们理想的绘画风格。耷是明朝皇室

绢本,博物院,北京故宫


的变化也就是“新质”的出现,直接导致了绘画形式的改革与创新即“水墨山水画”的产生,这种由“新质”到“新文”的过程,不但使山水画在表现力度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也更进一步提升和丰富了山水画的审美境界。除了画家自身审美情趣的转变以外,时代精神的变化也会带来绘画艺术表现形式的改变。同样是讲求严谨、工整的院体画,同样是技艺精湛的宫廷画家,北宋王希孟笔下的千里江山是气势磅礴,雄浑壮丽的,他的笔墨线条是精工细巧的,他的青绿色彩是灿烂夺目,艳丽动人的。这是他个人审美情趣的体现,更是北宋画院的审美要求;而南宋马远笔下的山川却常常只是一角之景,刚劲有力的线条与气势猛烈的大斧劈皴造就了他水墨苍是 绢本,水墨,横:104.5 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古代画论“文质”观念的意义衍变[J]. 蒋丹.  美术之友. 2009(01)
[2]刘勰文质论再释[J]. 赖勤芳.  江淮论坛. 2006(01)
[3]从《笔法记》看荆浩的艺术教育观[J]. 奚林元.  教育评论. 2004(03)
[4]《山水纯全集》与韩拙的山水画理论[J]. 蔡罕.  美术观察. 2003(03)
[5]从“文质说”到“情采论”[J]. 徐迎新.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3)
[6]文质辩说[J]. 张怀瑾.  南开学报. 1996(06)
[7]文与质:古典艺术的定位[J]. 薛富兴.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3)
[8]文与质的符号——文化学阐释——儒、道、墨三家文质观综论[J]. 舒建华.  学术月刊. 1992(12)
[9]孔子的文质论[J]. 蔡茂松.  孔子研究. 1991(01)
[10]我国文章的文质论概貌观[J]. 刘溶.  中州学刊. 1991(01)



本文编号:30939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0939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9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