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文徵明“纪游图”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3 14:15
  “纪游图”源于南朝宗炳的“卧游”之说,是文人游览名山大川后绘的山水。但是“纪游图”到明代才开始大量出现,并发展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门类,尤以文徵明为代表。本文旨在厘清早期“纪游图”作品,并对画中的纪游成分进行分析,论述明代前期“纪游图”的发展演变问题。同时阐释文徵明纪游图的图像内涵和绘画风格,从而揭示文徵明纪游山水的独特艺术成就。文章主要围绕隐含在文徵明纪游图图像中的画面内涵以及图像呈现的风格特征展开,其一,雅集文会类“纪游图”开创了文人以茶会友的图像模式,意在表现明后期在野文人悠游林下的隐逸心境。其二,访胜纪兴类“纪游图”以描绘自然山水胜景为主,或抒发访胜时的闲情,或借助双燕、东庄等物象怀念故友。其三,文徵明纪游图在学传统基础上有其独创之处,形成了“细密秀润”与“笔疏意阔”两种画风。文徵明因“可游”“可居”的纪游山水画艺术成就,成为了继沈周之后吴门风雅新的引领者,并对吴门画派后学者有深远影响。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问题、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纪游图”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早期纪游图的起源
        一、“纪游”的由来
        二、“纪游图”的萌芽——实景山水
    第二节 明代纪游图的发展
        一、明初纪游图的发展
        二、明中期纪游图的变化
    小结
第二章 文徵明“纪游图”的图像内涵研究
    第一节 雅集文会
        一、茶会:另类的雅集
        二、交游:才情与声望的互动
    第二节 访胜纪兴
        一、抒闲情
        二、怀故友
    小结
第三章 论文徵明“纪游图”的师承与画风
    第一节 绘画师承
        一、变通沈周构图
        二、兼习元代诸家笔意
    第二节 绘画风格
        一、细密秀润
        二、笔疏意阔
    小结
结论
图版引用说明及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明中后期吴门画派实景园林画[J]. 侯晓春,杜道伟.  美术观察. 2016(09)
[2]事境与绘境——文徵明《惠山茶会图》解读[J]. 黄文祥.  中国书画. 2016(08)
[3]文徵明笔下的吴中名胜[J]. 赵琰哲.  收藏. 2015(23)
[4]不是桃源也自迷——文徵明的山水纪游书画[J]. 赵琰哲.  中国书画. 2015(09)
[5]明代吴门园林雅集题材绘画与文人雅集的新变[J]. 王进.  美术观察. 2015(07)
[6]吴门画派盟主文徵明[J]. 单国霖.  中国书画. 2013(10)
[7]吴门派后期的纪游图[J]. 薛永年.  中华书画家. 2013(10)
[8]元代倪瓒阔远山水画风探源[J]. 胡光华,莫丹丹.  荣宝斋. 2008(05)
[9]中国古代实景山水画史略之二 元代至明代[J]. 单国强.  紫禁城. 2008(09)
[10]吴镇及其“渔父”渔隐山水画研究[J]. 胡光华.  东方博物. 2006(04)

博士论文
[1]文徵明青绿山水研究[D]. 黄文祥.福建师范大学 2015
[2]文征明书画鉴藏活动研究[D]. 唐勇刚.中央美术学院 2014
[3]吴门画派纪游图研究[D]. 关健.中央美术学院 2014
[4]沈周的生活世界[D]. 罗中峰.中国美术学院 2011
[5]人迹于山[D]. 雷子人.中央美术学院 2007
[6]明中叶吴中派研究[D]. 李双华.南京师范大学 2004
[7]明中叶吴中文人集团研究[D]. 邸晓平.首都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文徵明的社交艺术对其书画风格的影响[D]. 杨喜艳.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
[2]对王履及其《华山图册》相关问题再认识[D]. 金鑫.陕西师范大学 2012
[3]王履纪游山水画及其影响[D]. 关媛.中国美术学院 2012
[4]文徵明的山水世界[D]. 姜斐斐.复旦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95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095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d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