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民国美术批评论纲

发布时间:2021-04-17 19:15
  美术批评是美术主体通过“批”或“评”的实践过程对美术客体的一种认识活动,它借助于言论并以诉诸于文字的形式呈现着特定时期的美术风貌与社会概观,相对于创作来说,它又是一种事后的社会化活动,亦或是事前的一种指导性舆论。从美术与社会、生产与接受的角度考察,美术批评是处于社会和接受的一端的。所以说,从美术创作到美术批评,涉及到了一个观念性的问题,即人们对美术的态度问题。这也就是说,不仅是美术的内在价值,其外在环境同样也是影响人们主观评价标准的主要因素。故我们所探究的民国美术批评,需要涉及到这一时段的美术发展状况、社会文化氛围、政治历史背景等诸多要素。就美术的发展状况而言,时至清末,时局动荡、内忧外患,美术不再以清雅为能事,美术批评的标准也从以诗意化的“评”为主转向了以现实性的“批”为重。从社会文化氛围来看,民国美术批评是在中西文化的涤荡中生发出来的,所以美术的生存状态就成了多数人所关注的问题。以政治历史背景相论,此时的美术批评担负着救国救民的艰巨任务,因而美术充当着唤起民众斗志的宣传武器。民国以来,随着西方美术的渐入,针对中西美术孰优孰劣,何去何从而展开的种种讨论成为美术批评的主题。首先是政治家...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研究民国美术批评的前提
    (一) 民国美术批评的范畴
        1.民国"美术"指向
        2.民国美术批评的范畴
    (二) 中国传统美术批评之历史扫描
    (三) 民国美术批评中传统美术批评的地位与影响
二、民国美术批评观点论
    (一) 沉沦中的觉醒——"五四"之前的美术批评
        1.变法论——康有为的美术批评
        2.革命论——吕澂、陈独秀的美术批评
        3.美育论——蔡元培及鲁迅早期的美术批评
        4.贡献与不足:执西洋为一端
    (二) 觉醒中的对峙——"五四"后、抗战前的美术批评
        1.改良论——徐悲鸿的美术批评
        2.国粹论——金城、陈师曾的美术批评
        3.中西折衷论——高剑父、高奇峰及林风眠的美术批评
        4.中国画优胜论——丰子恺的美术批评
        5.普罗美术论——许幸之、鲁迅的美术批评
        6.建树与局限:集大成于自身
    (三) 对峙中的统一——战争时期的美术批评
        1.国画现代化与油画民族化的争鸣——洪毅然与杨邨人的美术批评
        2.艺术服务于政治——毛泽东的美术批评
        3.偏颇与极端:化美术成政治
三、民国美术批评特点论
    (一) 民国美术批评的思想与方法
        1.民国美术批评的背景与思想
            (1) 历史属性与文化思潮
            (2) 审美的社会价值论意识
        2.民国美术批评的视角与方法
            (1) 以西方的批评观念和方法为参照
            (2) 趋于科学化的思维方式与批评范畴
    (二) 民国美术批评的状态与形式
        1.民国美术批评的类型与状态
            (1) 多元化的本体构成和形态特征
            (2) 重主观的理论形态和批评类型
        2.民国美术批评的风格与形式
            (1) 批评主体的近代化与主体意识的变革
            (2) 批评的本体特征与文体样式
    (三) 民国美术批评的地位与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争动机与文化场域——民国初期中国画论争的策略意识[J]. 于洋.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S3)
[2]20世纪中国艺术史(连载八) 美术革命[J]. 吕澎.  当代艺术与投资. 2008(02)
[3]历史上下文中的“美术”和“美术革命”[J]. 吕澎.  文艺研究. 2007(09)
[4]“人化”批评与“泛宇宙生命化”批评——中国传统艺术批评模式中的两种重要批评形态[J]. 蒲震元.  文学评论. 2006(05)
[5]象、意、形、神范畴在中国美术批评中的运用[J]. 陈池瑜.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5(03)
[6]中国现代艺术批评的四大特征[J]. 陈池瑜.  装饰. 2004(11)
[7]“美术”语源考——“美术”译语引进史研究[J]. 陈振濂.  美术研究. 2003(04)
[8]20世纪中国美术批评的三种姿态[J]. 尚辉.  美术及设计版. 2003(03)
[9]中国美术批评学研究提纲[J]. 陈池瑜.  美术观察. 2003(04)
[10]中国画的改良思潮与现代进程[J]. 陈池瑜.  美术观察. 2002(05)

博士论文
[1]民族绘画之路[D]. 张伟平.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8
[2]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D]. 华天雪.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6
[3]林风眠与中国画新传统[D]. 赵欣歌.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6
[4]傅雷艺术批评思想研究[D]. 胡震.暨南大学 2005
[5]中国画现代转型两大途径的形成[D]. 惠蓝.中国美术学院 2004
[6]黄宾虹思想及其绘画美学演进之研究[D]. 金元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7]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D].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0



本文编号:3143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143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2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