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意象表现性油画探析
发布时间:2021-05-05 19:11
油画艺术在传入中国伊始,深受传统文化精神影响的中国艺术家就已经开始对油画进行了中国式的改造和转换,意象思维就不可避免在画而中有所体现。中国油画家在对西方油画的不断学习和模仿中,不断的探索构建新的适合中国文化语境的绘画语言,已将中国绘画的审美意境和西方油画艺术精神融合为一,表达中国艺术家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境,于是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将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相融合的意象审美及表现方式。意象表现性油正是结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民族审美心理特征和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艺术精髓,结合油画之法和水墨之道,其显著特点既保持了油画丰富的表现力,又融进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和笔墨意趣,画面呈现出有意味的东方意境。本文正是从意象的起源和表现性的含义切入研究课题,以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为逻辑起点,对比西方近现代哲学思想,剖析深受多种文化影响的中国艺术家笔下的画面形象,阐述意象表现性油画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列举意象表现性油画画家之代表吴大羽、赵无极、徐丰福厚、刘南段正渠、侯吉明等,解读画家们作品面貌各异的背后的心灵之旅。总结意象表现性油画的形式语言特征,以展望意象表现性油画的巨大发...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四) 研究方法
二、意象表现性油画的产生与发展
(一) “意象表现性”的概念
(二) 中国意象表现性油画的形成与发展
(三) 西方现代派绘画对意象表现性油画的影响
三、文化差异对意象表现性油画的影响
(一) 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与审美
1. 儒家文化
2. 道家文化
3. 佛教文化
(二) 康德及以后的哲学家对美学及绘画产生的影响
(三)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当代意象表现性油画发展的现状
四、意象表现性油画的价值体现
(一) 意象表现性油画的内涵
(二) 中国意象表现性油画部分油画家及作品价值分析
1. 吴大羽
2. 赵无极
3. 徐福厚
4. 刘南一
5. 段正渠
6. 侯吉明
五、画面语言的意象性
(一) “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二) “不似之似”“取之象外”
(三) “线条之无穷表现力”
(四) “意足不求颜色似”
六、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研究生期间个人作品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談中国画的特征[J]. 刘海粟. 美术. 1957(06)
本文编号:3170428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四) 研究方法
二、意象表现性油画的产生与发展
(一) “意象表现性”的概念
(二) 中国意象表现性油画的形成与发展
(三) 西方现代派绘画对意象表现性油画的影响
三、文化差异对意象表现性油画的影响
(一) 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与审美
1. 儒家文化
2. 道家文化
3. 佛教文化
(二) 康德及以后的哲学家对美学及绘画产生的影响
(三)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当代意象表现性油画发展的现状
四、意象表现性油画的价值体现
(一) 意象表现性油画的内涵
(二) 中国意象表现性油画部分油画家及作品价值分析
1. 吴大羽
2. 赵无极
3. 徐福厚
4. 刘南一
5. 段正渠
6. 侯吉明
五、画面语言的意象性
(一) “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二) “不似之似”“取之象外”
(三) “线条之无穷表现力”
(四) “意足不求颜色似”
六、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研究生期间个人作品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談中国画的特征[J]. 刘海粟. 美术. 1957(06)
本文编号:3170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170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