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心灵的映像—隐逸文化与明代山水画风的嬗变

发布时间:2021-06-17 15:02
  隐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士人在实现自己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中遭遇挫折以后,避开社会现实的危害,保持自己理想和人格纯粹性的一种行为。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隐逸文化高涨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山水画的发轫期。自此以降,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就和隐逸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明代山水画坛的主导风格有个非常明显的嬗变过程,院体和浙派画风、吴门画风、松江画风,分别主导明代早、中、晚期的山水画坛。任何文化样式的演变背后都有深刻和复杂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王权思想等等,画风的演变亦然。本文试图分别以明初的强权政治、明中期的商业经济发展、明晚期的“党宦之争”为切入点,分析当时的隐逸文化及其影响下的山水画风。将原有风格史的研究,注入了文化史的关心,为明代山水画风的阐释开辟一个新的角度。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隐逸文化与中国山水画
    1.1 传统隐逸文化的渊源与流变
        1.1.1 中国的士阶层与仕宦文化
        1.1.2 中国士阶层的隐逸情结
        1.1.3 隐士身份与隐逸思想的嬗变
    1.2 隐逸文化与中国山水画
2 明代早期强权政治下的隐逸文化及山水画风
    2.1 强权政治与明代早期隐逸文化
        2.1.1 “凡仕元者,皆予录用”与元代隐逸文化及画风的延续
        2.1.2 “不为君用”“诛其身而没其家”与明初隐逸文化的形成
    2.2 “坐案伏法”、“应对失旨”与“元代画风”的骤敛
        2.2.1 徐贲
        2.2.2 赵原
        2.2.3 王绂
    2.3 “马夏遗风”兴起
        2.3.1 王履
        2.3.2 院体
            2.3.2.1 郭纯
            2.3.2.2 谢环
        2.3.3 “马夏遗风”与浙派
            2.3.3.1 戴进
            2.3.3.2 吴伟
    2.4 院体、浙派画风的衰落
3 明代中期商业经济发展下的隐逸文化及山水画风
    3.1 商业经济发展与明代中期的隐逸文化
    3.2 “师法元画”的吴门画派
        3.2.1 “决意隐遁”的沈周
        3.2.2 “十试不第”的文征明
    3.3 “院体别派”
        3.3.1 周臣
        3.3.2 “绝意科场”的唐寅
    3.4 吴门画风的流弊
4 明代晚期“党宦之争”下的隐逸文化及山水画风
    4.1 “党宦之争”与明代晚期的隐逸文化
    4.2 “用笔洗练、墨色清淡”的松江画风
        4.2.1 “仕隐两兼”董其昌
        4.2.2 “山中宰相”陈继儒
        4.2.3 “南北宗论”中的隐逸思想
    4.3 “西湖外史”蓝瑛
    4.4 “石隐庵居士”米万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隐逸与物欲——传统山水画造境的矛盾心态[J]. 王少斌.  美术大观. 2010(07)
[2]隐逸文化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J]. 武洪滨.  艺术广角. 2010(01)
[3]元末明初浙东文人择主心态之变衍及思想根源[J]. 饶龙隼.  文学遗产. 2008(05)
[4]元末明初江浙移民文人在凤阳的历史考察[J]. 陈昌云.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5]为谢环鸣冤兼评当代美术界“伪批评”现象[J]. 杨德忠.  齐鲁艺苑. 2008(03)
[6]中华文化史研究的学术奇葩——评杨朝云《中国隐逸文化史》[J]. 黄剑华.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8(02)
[7]书画在宫廷文化圈中的收藏与流通——明初宫廷绘画研究的新视角[J]. 李若晴.  美术学报. 2007(03)
[8]朱元璋的暴行与自卑心理[J]. 庾晋.  档案天地. 2006(06)
[9]论明朝中后期贪风的特点及其原因[J]. 刘新芳.  安徽史学. 2006(06)
[10]元末明初社会变迁对江南地区商业活动的影响——以沈万三为例[J]. 胡果文.  社会科学. 2006(10)

博士论文
[1]晚明文人佛寺旅游研究[D]. 陈晖莉.福建师范大学 2009
[2]人迹于山[D]. 雷子人.中央美术学院 2007
[3]明代中后期园林题材绘画的研究[D]. 吴晓明.中央美术学院 2004

硕士论文
[1]中国心灵的最后景象[D]. 苏文婷.中国美术学院 2010
[2]宋代隐逸审美文化[D]. 鲁冰.山东师范大学 2009
[3]洗尽铅华不染尘担当画学研究[D]. 杨晓飞.南京艺术学院 2009
[4]从杨维桢、倪瓒看元末的书法与隐逸文化[D]. 范功.首都师范大学 2007
[5]隐逸的诗性[D]. 王小燕.郑州大学 2007
[6]隐逸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D]. 陈方媛.曲阜师范大学 2007
[7]隐士的此岸情结[D]. 王玲娟.陕西师范大学 2007
[8]陈继儒——晚明士风的一项个案研究[D]. 赵楠.东北师范大学 2005
[9]中国隐士的精神蜕变[D]. 李小兰.浙江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35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235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3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