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谈我的毕业创作《云梦清欢》系列

发布时间:2021-06-30 07:09
  隐逸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广泛的存在于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识之中。文人山水画作为古代文人士大夫创作的艺术绘画作品,凝聚了文人毕生的心血,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隐逸思想。目前这个时代,随着国家高速发展经济,人们的生活生水平全面提高,对新兴事物的追求和欲望伴随着繁忙的工作压力以及日常的生活的重压,使人们陷入压力的漩涡,打破了内心的平静,身处于纷扰的社会环境里,既然无法逃离当前的生活,抛弃一切纷扰躲进深山里。但可以保持一颗平静简淡的心,无论处于何种境地,坦然面对,是对生命的尊敬,用一种更为宽阔的视角和胸怀去超越自我的狭隘。就像庄子所说的驾驭外物而不要被物所控制,追求精神自由和坦然放下的心态。《云梦清欢》的创作前做了很多准备,对于关于文人山水画以及隐逸方面的作品和论著进行了学习与研究。并且到大自然中去取材,观察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在《云梦清欢》系列创作中作者以老子庄子哲学为根基用大量的淡墨来进行创作,以情感和写生的真实感受出发,表现隐逸山水题材,以构建出美好的精神家园。重点阐述了作品如何应用文人画中的审美意象、笔墨形式、意境等;通过个人创作实践,大量搜集山水写生素材,并且...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3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谈我的毕业创作《云梦清欢》系列


山水素材Figure2-1LandscapeMaterials

西山,自然界,作品,山水画


第二章《云梦清欢》系列创作来源-3-第二章《云梦清欢》系列创作来源一、从写生中感受到自然之美写生是创作中重要的一环,没有经过写生的积累和探索的作品是空洞的、索然无味的。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山石云水都是连接山水创作的桥梁,师法自然这四个字更好的诠释了写生在创作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追求的是自然界为灵魂,不断地去挖掘它,然后回归到淳朴的山水世界当中去,自然中的浑然天成是多少次的临习和想象都无法做到的。在屋中的闭门造车所产生的作品是经不起岁月的考验的,自然界是艺术的摇篮,也是灵感的来源。跟随导师考察的过程中,便被江南秀美的风光所打动,空气中都弥漫着慵懒、惬意,水雾蒸腾、云山缥缈,朦胧又不失硬朗,给作者以不一样的美感,而这也影响着作品的走向,并思考如何能将这种云雾缥缈的景色融入到毕业山水创作中去。(见图2-1)二、受传统山水画的“隐逸”影响传统文人山水画(见图2-2)是借笔墨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世界,画家更注重用将隐逸思想凝聚到笔墨描绘出事物的本质,借由山水来抒发个人的情感。魏晋之后,文人更加自由,不想做官就隐没于山水烟云之间,他可以是一老翁,是一渔图2-1山水素材Figure2-1LandscapeMaterials图2-2西山纪游图卷Figure2-2TourofXishanMountain

画面,溪流,树木,天空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也传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一)隔与不隔隔与不隔是指处于同一画面的景物将他们巧妙的隔离开,又使他们自然地相隔开来,利用云朵、雾气、树木将景色前后或者左右区分开来,在同一个画面中又用云雾把他们连接起来,这在传统山水作品中几乎比比皆是。例如作者的创作中《云梦清欢》系列作品借鉴了荆浩的《匡庐图》(见图3-1),他的画中的云就起到了隔与不隔的作用,再比如宋代的米友仁《潇湘奇观图》,画中以云山为主体,画中的云烟,便产生了隔与不隔的作用。《云梦清欢》创作系列一也是采用烟云来连接上半部分的山峰和下面的平坡与树木,在这幅画中,潺潺的溪流与树木丛生连接在一起,显得并不突兀。溪流和烟云实际上在客观的自然世界中,是不可能相连的,但是在《云梦清欢》系列的主观世界中,画面中烟云成为连接山石、溪流、树木的统一的纽带,呈现出和谐统一的景致。在画面中云雾呈‘S’形的隐形纽带,引领着观者的视线,顺着溪流的方向,绕到主山峰后面在缥缈的云雾中停留,完成了由地平面向云雾深远处的自然转换。(见图3-2)(二)留白与造境留白是中国画创作中常见的手法,画面上的一大片几乎尽是“空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进而渲染出意境之美。有些作品不画一点背景,处理得当的话,比画出背景还来得巧妙。例如宋代夏圭的《松崖客话图》(见图3-3)在画面上,画的部分只占三分有着色,利用宣纸的空白来表现天空,虽然没有特意塑造天空背景,但是依然能感受到天空的深远和静谧,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见图3-4)图3-2《云梦清欢》系列一局部Figure3-2"DreamofCloudsandHappiness"Partofaseries图3-1荆浩《匡庐图》局部Figure3-1JingHao"KuangLuTu"Local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文人画视角探讨中国当代绘画创作[J]. 何安静.  艺术工作. 2020(01)
[2]从写生到创作——中国山水画发展现状刍议[J]. 李岗.  美术. 2018(12)
[3]元渔隐山水画“辞”“图”关系探究[J]. 郑娇娇.  美术观察. 2018(11)
[4]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赵孟頫山水画中的隐逸倾向[J]. 蒋桐阳.  美术教育研究. 2017(19)
[5]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归隐词探究[J]. 俞兆良.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6]卢禹舜:划破中国山水画的天空[J]. 丁吉林.  财经界. 2013(04)
[7]魏晋南北朝山水画发展和传统隐逸思想之关系[J]. 胡军.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8(03)
[8]“天人合一”、“隐逸情结”与中国山水文学[J]. 余静芳.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04)

博士论文
[1]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云水图式研究[D]. 赵凯昕.上海大学 2016
[2]论宋代山水画中景的再现与境的营造[D]. 边凯.中央美术学院 2014
[3]写生与新山水画图式风格的形成[D]. 王先岳.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0
[4]意境的现代阐释[D]. 王海铝.浙江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王蒙《夏山高隐图》浅析[D]. 贾志峰.湖北美术学院 2018
[2]论中国山水画构图形式之美[D]. 邢聿烜.西安美术学院 2013
[3]浅谈中国历代山水画中的意境美[D]. 赵钢.河北师范大学 2010
[4]浅析南宋山水画的风格特征[D]. 宋晓雨.南京师范大学 2007
[5]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发展与创新[D]. 孙冰.东北师范大学 2006
[6]从“全景山水”到“边角之景”[D]. 高纪洋.首都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572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2572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2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