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荆浩山水画理论在写生创作中应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5 10:00

  本文关键词:荆浩山水画理论在写生创作中应用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写生是山水画学习和创作的重要方法。荆浩《笔法记》中认为:以自然为师是绘画第一阶段的思想,特别强调自然的“原初”意义,注重师法造化。山水画写生即是描绘大自然,对自然万物深入认识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抒发画家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道出了山水画写生和创作的关系。写生就是融入自然,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一个过程,其中所有物象都可作成为写生的对象,作为一种绘画语言表达的载体,来抒发画家内心的真情实感。如郑板桥画竹,郑板桥曰:“一方天井,修竹数竿,雨中风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画家都把自己与自然亲密的联系在一起。因此写生应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不能仅是物象的再现与描摹。荆浩是晚唐五代时期杰出的山水画画家,是北方山水画派的开创者,同时他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也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荆浩根据自己的写生创作经验,总结了一幅好的山水画的创作需要具备的条件,比较完整的提出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一些理论问题,对山水画以后的理论研究及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山水画写生是山水画创作中不可缺少的过程,荆浩常年隐居洪谷山中,他以自然为师,最得北方山水画的绘画创作方法。本文以荆浩山水画理论为主题,研究分析荆浩山水画作品,探讨荆浩绘画理论对山水画创作的影响,本文分别从构图、用笔用墨、意境等角度去分析。探究山水画创作、意境、笔墨语言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笔法记 构图立意 笔墨 意境 写生创作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3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9-11
  • 1.1.1 选题背景9-10
  • 1.1.2 研究现状10-11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11-12
  • 1.2.1 研究内容11-12
  • 1.2.2 研究框架12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2-13
  • 1.3.1 研究目的12
  • 1.3.2 研究意义12-13
  • 第2章 荆浩山水画理论研究13-17
  • 2.1 荆浩的地位与影响13
  • 2.2 荆浩山水画理论及其审美特点的研究13-15
  • 2.3 荆浩山水画作品的研究15-16
  • 2.4 本章小结16-17
  • 第3章 荆浩山水画理论的应用研究17-20
  • 3.1 立意构图研究17-18
  • 3.2 用笔用墨研究18-19
  • 3.3 意境的表现研究19
  • 3.4 本章小结19-20
  • 第4章 荆浩山水画理论在作品中的分析研究20-30
  • 4.1 李成代表作《读碑窠石图》20-21
  • 4.2 关仝代表作《关山行旅图》21-23
  • 4.3 范宽代表作《溪山行旅图》23-24
  • 4.4 李唐代表作《万壑松风图》24-26
  • 4.5 李可染代表作《万山红遍》26-27
  • 4.6 黄宾虹代表作《江行图》27-29
  • 4.7 本章小结29-30
  • 第5章 山水画写生创作实践30-39
  • 5.1 荆浩《匡庐图》的创作30
  • 5.2 我的山水画写生创作实践30-37
  • 5.2.1 选景立意31-32
  • 5.2.2 用笔用墨32-34
  • 5.2.3 意境的表现34-37
  • 5.3 本章小结37-39
  • 结论39-41
  • 参考文献41-43
  • 毕业作品43-49
  • 攻读硕士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49-50
  • 致谢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昂;;山水画家荆浩的山水画论探析——以《匡庐图》为例[J];艺术科技;2014年03期

2 郝文杰;;荆浩绘画真实论的当代美学诠释[J];中国美术研究;2013年03期

3 郑晗s,

本文编号:3260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260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9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