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倪瓒绘画美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5 19:52
  倪瓒是元代一位杰出的画家及绘画理论家,其作品及绘画美学思想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他的绘画美学思想既是对前代绘画理论的学习和总结,又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更是其人生经历、思想及对绘画独特体认的结晶。艺术是时代的产物,研究艺术家不能脱离其时代、生平及整个艺术史。倪瓒的一生是隐逸的一生,艺术的一生,有三个语词与其隐逸与艺术的一生关系最为密切,即:“汉族文人”、“江南地主”、“三教兼修”。论文的第一、二章分别从政治环境、经济状态及思想熏陶三个层面概括了倪瓒绘画美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根源。第一章论述倪瓒的生平及其所生活的时代。从政治环境看,倪瓒在元代属于汉族文人。元代作为一个由外来民族入侵建立的朝代,在用人取才上强调“根脚”,这一方面使蒙古、色目人处于优势地位,而汉人和南人则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又使元代科举不兴。传统的汉族士人,很难进入仕途或即使入仕也多不如意。到元代中晚期,加上社会动荡,汉族士人大部分绝意仕途,纷纷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倪瓒心存隐逸之志,一生过着隐居的生活。从经济环境看,倪瓒所生活的江南地区在蒙古攻占南宋时受到的破坏较小,经济也较能稳定发展,其实力在元代...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倪瓒的生平与时代
    第一节 倪瓒生平
        一 生平
        二 人格
    第二节 倪瓒所生活的时代
        一 社会环境
        二 隐逸之风
第二章 倪瓒哲学及其美学思想
    第一节 哲学思潮
        一 朱陆和会
        二 实参实悟
        三 三教合一
    第二节 倪瓒哲学美学思想
        一 据于儒
        二 依于道
        三 逃于禅
第三章 "写胸中逸气"——倪瓒的绘画本质观
    第一节 倪瓒以前的绘画本质论
        一 "气韵"论
        二 "意"本论
        三 "理"本论
    第二节 "逸气"论
        一 "写胸中逸气"的美学内涵
        二 "写胸中逸气"的背景
    第三节 "写胸中逸气"的绘画表达
        一 引书入画
        二 引诗入画
第四章 "自娱"说——倪瓒的绘画功能观
    第一节 绘画功能的变迁史
        一 认识功能
        二 教化功能
        三 审美功能
    第二节 论"自娱"
        一 "自娱"的美学内涵
        二 "自娱"说的发展演变
        三 自娱与文人雅集
        四 "自娱"说的美学价值
第五章 "不求形似"——倪瓒的绘画创作论
    第一节 "形"的内涵及变迁史
        一 “形式”与“形”的内涵
        二 "形"与"神"关系的变迁史
    第二节 "不求形似"说
        一 "不求形似"的美学内涵
        二 "不求形似"的哲学美学基础
        三 "不求形似"的绘画表现
        四 "不求形似"的美学意义
第六章 倪瓒绘画作品的美学分析
    第一节 倪瓒绘画的意境
        一 天真幽淡之境
        二 简远高逸之境
        三 萧散寂寞之境
    第二节 倪瓒绘画的风格
        一 早期清润祥整
        二 中期高简疏远
        三 晚期平淡率意
    第三节 倪瓒绘画的品第——逸品
        一 倪瓒画作为"逸品"之冠
        二 画品与人品的关系
    第四节 倪瓒对后世绘画的影响
        一 倪瓒对明清绘画的影响
        二 倪瓒对近现代绘画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1 倪瓒年谱
附录2 明清绘画史论家评倪瓒及其画作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汉魏五言的“古意”[J]. 葛晓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2]现代文人画[J]. 洪惠镇.  美术研究. 2004(02)
[3]七月炎熇如流火 一声冰玉出空林——倪瓒“空亭”意象考释[J]. 赵启斌.  中国书画. 2003(11)
[4]宋画成就特色与性理之学[J]. 李德仁.  荣宝斋. 2003(04)
[5]色目人与元代制度、社会——重新探讨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划分的位置[J]. 船田善之.  蒙古学信息. 2003(02)
[6]文人画引书入画之利弊[J]. 沈刚.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4)
[7]中西交汇──《两种文化之间》序言[J]. 方闻,萧芬琪,冯华年,罗淑敏,高昕丹.  美术研究. 2002(01)
[8]实参实悟与元代禅宗美学思潮[J]. 皮朝纲.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2)
[9]“游戏三昧”[J]. 无染.  美术研究. 1999(04)
[10]元代理学与元代诗人的仕隐[J]. 火玥人.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2)



本文编号:3286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286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7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