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试论当代油画创作中对图像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1-07-30 22:41
  科技时代的到来,信息高速流畅,图像开始充斥着人们的整个世界,图片、影像、杂志、广告等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图像世界。图像的传播与使用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油画创作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深深的影响着油画的创作之路。尤其社会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绘画者开始把对图像的运用当作一种新的艺术创作途径。通过运用照相机、网络等方法获取创作资源,使其参考在创作过程之中。当代画家对图像素材进行再创造,既为画家提供了创作题材,也拓宽了油画创作的领域。尤其是计算机处理技术的进步,可以对图像素材进行多样化的处理,使得创作题材更加丰富,有利于绘画者情感表达以及更加符合大众审美。从油画出现到发展至今,各种艺术形态都受到过争议,但是要想让油画长久的流传下去,就必须要不断地接受新的事物。图像使人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方式,并为绘画者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本文首先从图像的简要概述出发,接着论述了图像的价值和对油画创作的影响,再然后是图像在油画创作中方法运用的分析,最后是在我毕业创作中的实践。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3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试论当代油画创作中对图像的运用


洞窟壁画

影像,甲骨文,图像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第一章图像的简要概述图像的定义是指各种图像和影像的总称。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图像作为传播载体,记载了人类发展的全过程,这种传递意义是不可小觑的。当今社会是一个图像泛滥的社会,人们每天都被大量的图片包围着,体会着与文字不同的视觉经验,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直观的了解世界。从中可见,图像这座信息交流的桥梁在人类之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图像的产生在原始社会时期时,人们就通过图像把生活中的场景记录下来。可见图像是跟随着人类文明而到来。在人们的智慧下,创造出可以进行信息交流的视觉图形,并在发展中逐步稳定下来。如同古老的洞窟壁画(图1-1)、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图1-2)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等图像,一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距今15000年左右位于法国的拉斯科洞窟中,是目前发现比较早的洞穴绘画记录。绘画就是指图像描绘,因此绘画即为最早的图像。在摄影技术还未到来之前,绘画是图像最主要的代表方式,人们依据自己的想法,绘画出生动、有趣的图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有许多地方发现了图像活跃的踪迹,像人类文明发祥地,那里有距今六千多年的象形文字,它是人类可以知道的根据图形演化而来的最早文字。因图1-1洞窟壁画图1-2甲骨文

动态图像,花斑,彩陶,图像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此,历史上是先有图形后有文字的。图像在人类社会中运用,使得象形文字产生,从而开启人类的文明旅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字在表述上比较麻烦,后来被取代了。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还有创造图像的欲望,比如:在两河流域中发现的陶器(图1-3、图1-4),器上简单、有趣的纹样,都是最初图像的代表。(二)图像的基本分类:静态图像与动态图像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往往把图像简单分为两种: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静态图像是指静止不变的图像,比如:照相机拍摄下来的图像;动态图像是指能动的图像,比如:录像机拍摄的片段,不过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习惯截取里面的某一静止画面。本论文中所涉及的图像主要指静态图像。(三)图像的功能及优势图像作为一种人类视觉传达信息的手段,它通过调动人们的形象思维来完成交流,其优势是具有直观性、生动性,能够让人们以最直接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图像是人类的另一种语言符号,像文字一样在人类交流中进行信息传递。人们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信息传递,可以是亲情、经验、知识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世界的认知和把握。符号就像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不具有情感,较为偏理性,图像却恰恰相反,较为偏感性。图像一般以二维平面的方式直接呈现给人们。过去由于科技不够发达,人们仅依靠手工去绘制图像,像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壁画、器物装饰画、西方油画、中国国画,都是最原始的手工绘制图像。正是因为图像的功能与优势,才使得古老的文化流传、保存下来,对中华民族人类的文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图1-3花斑纹彩陶盆图1-4尖底旋涡纹彩陶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图像生态变迁中的中国艺术[J]. 范迪安.  美术. 2009(01)
[2]现代数字技术与传统架上绘画[J]. 常颂.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6(01)
[3]图像的时代与架上艺术[J]. 鲁虹.  东方艺术. 2005(05)
[4]广义图像与当代油画创作[J]. 胡绍宗.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4(04)



本文编号:33122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3122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c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