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和尚画语录》美学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21-08-02 13:13
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是继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之后最有价值的一部绘画美学著作,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在《画语录》中,石涛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把宇宙观与绘画理论、绘画技法联系起来,建构了一个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绘画美学体系,对清代中后期乃至近现代的绘画美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探析解读石涛《画语录》中的美学思想。从创作主体所具备的审美品质来看,石涛在《画语录》中认为,创作主体首先要处理好审美直观感受和理性分析的关系,二者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但同时,创作主体要更加重视和尊重自己的审美直观感受,即“尊受”,只有尊重自己的审美直观感受,才能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此外,创作主体还应该具有远尘、脱俗的审美心胸,摆脱现实的得失利害关系,进入一个纯粹的审美体验中去。从创作技法来谈,石涛《画语录》提出了“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美学命题。他认为,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离不开具体的创作技法,但同时又不能被具体的法则规律所束缚,要完全参透所有的技法,并将它们融会贯通于创作过程中,即要“了法”,石涛的“了法”思想透彻的解决了艺术创作中如何实现心...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创作主体所具备的审美品质
(一) 尊重审美直观感受
1. 识与受的关系
2. 审美直观感受的美学意义
(二) 具备"远尘"、"脱俗"的审美心胸
二、创作技法所蕴含的美学思想
(一) 破除法障,实现心灵的高度自由
1. 反对为具体技法束缚
2. 了悟具体法则,实现无法而法的自由心境
(二) 用"笔墨"描绘"蒙养生活"之美
1. 笔与墨的关系
2. "蒙养"与"生活"之美在笔墨中的体现
三、创作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一画论
(一) "一画"论的哲学基础
(二) "一画"论的美学内涵
1. "一画"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表现
2. "一画"是主客合一的表现
(三) "一画"论的美学地位及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读俞剑华《石涛画语录研究》有感[J]. 阮立. 美术大观. 2009(10)
[2]石涛“一画”一解[J]. 孔令忠.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3]石涛山水世界的笔墨美[J]. 丘浩道. 美术大观. 2009(01)
[4]从石涛、黄宾虹谈中国画的笔墨精神[J]. 傅长安.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01)
[5]石涛的“吾道一以贯之”之我见[J]. 李金合.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6]再论石涛“蒙养生活”[J]. 周欣,阴光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S2)
[7]石涛“一画”论研究的世纪回顾[J]. 周怡. 山东社会科学. 2005(11)
[8]师法自然 抒写心灵——石涛绘画艺术略论[J]. 高鸿.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03)
[9]也说“一画”——我读石涛《画语录》[J]. 张燕. 美术研究. 2003(02)
[10]郑板桥画论的美学意义[J]. 刘毅青. 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
本文编号:3317627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创作主体所具备的审美品质
(一) 尊重审美直观感受
1. 识与受的关系
2. 审美直观感受的美学意义
(二) 具备"远尘"、"脱俗"的审美心胸
二、创作技法所蕴含的美学思想
(一) 破除法障,实现心灵的高度自由
1. 反对为具体技法束缚
2. 了悟具体法则,实现无法而法的自由心境
(二) 用"笔墨"描绘"蒙养生活"之美
1. 笔与墨的关系
2. "蒙养"与"生活"之美在笔墨中的体现
三、创作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一画论
(一) "一画"论的哲学基础
(二) "一画"论的美学内涵
1. "一画"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表现
2. "一画"是主客合一的表现
(三) "一画"论的美学地位及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读俞剑华《石涛画语录研究》有感[J]. 阮立. 美术大观. 2009(10)
[2]石涛“一画”一解[J]. 孔令忠.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3]石涛山水世界的笔墨美[J]. 丘浩道. 美术大观. 2009(01)
[4]从石涛、黄宾虹谈中国画的笔墨精神[J]. 傅长安.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01)
[5]石涛的“吾道一以贯之”之我见[J]. 李金合.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6]再论石涛“蒙养生活”[J]. 周欣,阴光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S2)
[7]石涛“一画”论研究的世纪回顾[J]. 周怡. 山东社会科学. 2005(11)
[8]师法自然 抒写心灵——石涛绘画艺术略论[J]. 高鸿.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03)
[9]也说“一画”——我读石涛《画语录》[J]. 张燕. 美术研究. 2003(02)
[10]郑板桥画论的美学意义[J]. 刘毅青. 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
本文编号:33176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317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