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似与非形似:西方人视角中的中国古代绘画
发布时间:2021-08-12 22:36
一如标题所示,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物体的形似与非形似问题,本论文为此项研究设定了中西比较的语境。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方人相关观点的辨析呈现20世纪之前中西绘画在形似与非形似方面的差异,进而深刻地把握导致这种差异的中西绘画理论和中西文化。在中国古代绘画研究中,在中西绘画比较研究中,我们经常为一些问题所困扰。譬如,西方人往往认为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物体是不形似的,他们的观点准确吗?在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中是否存着努力追求物体形似的阶段?为何唐宋绘画开始倾向于不求形似?中国古代画家为何很少去描绘一个特定的故事情节?等等。要回答这些问题,都绕不过中国古代绘画形似与非形似这个节点。由此可见,形似与非形似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课题,是一个看似陈旧,实则有可能化陈旧为新颖的课题,是一个有着广阔阐释空间的课题。西方人在“形似与非形似”这一问题上对中国古代绘画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中国古代绘画“照着看看自己”。但是,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这面镜子在让中国古代绘画“照着看看自己”的同时,也暴露镜子自身的面目。任何西方人在“形似”与“非形似”这一问题上对中国古代绘画的事实判断...
【文章来源】: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30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判断绘画形与非似的若干维度
二、需要厘清的若干重要概念
三、在中西比较语境中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形似问题的意义
第一章 在中国古代绘画物体形似方面西方人有何判断
一、西方人对中国古代绘画物体形似与否的事实判断
二、西方人对中国古代绘画物体形似与否的价值判断
三、对西方人上述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简单分析
第二章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物体究竟形似与否(历时性研究)
一、从先秦至南北朝:努力追求形似的时期
二、从隋唐至宋代:逐渐偏向不求形似的时期
三、从元代至清代:不求形似求生韵的文人画繁荣的时期
第三章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物体究竟形似与否(专题性研究)
一、不成熟的早熟
二、主流倾向与非主流个案
(一) 绘画的主题
(二) 绘画的作者
(三) 受外来绘画的影响
三、形似与非形似之间的中庸
第四章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是否支持绘画中物体的非形似
一、摹形仿真观念与形似
二、气韵生动观念与形似
三、追求基于形似之上的神韵之观念
四、形似与非形似方面的观念转型
五、重神韵与轻形似之观念
第五章 中西绘画形似与非形似差异的具体原因(媒质与工具)
一、绘画的媒质
二、绘画的工具
(一) 书法的笔法入画
(二) 勾线填色的技法
三、对工具决定论的反驳
第六章 中西绘画形似与非形似之差异的具体原因(作者与受众)
一、绘画的作者
二、绘画的受众
第七章 中西绘画形似与非形似之差异的具体原因(技法与风格)
一、绘画创作中的笔法
二、绘画创作中的“诗画合一”
(一) 何谓“小小的裂缝”
(二) 从“小小的裂缝”看中西诗画关系之差异
(三) 中国诗与中国画如何做到“诗画合一”
(四) 从“小小的裂缝”到“宽阔的鸿沟”
三、绘画创作中的摹古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修之身,其艺乃真——中国传统艺术教育思辩[J]. 王邦雄. 戏剧艺术. 2012(01)
[2]宋代文人与文化娱乐市场[J]. 韩田鹿.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3]现代主义与文化政治[J]. 包华石. 读书. 2007(03)
[4]全球化之下的中国研究[J]. 于治中. 读书. 2007(03)
[5]道家哲学与水墨艺术[J]. 王邦雄. 戏剧艺术. 2007(01)
[6]三级隐性隐喻理论[J]. 王云. 修辞学习. 2006(05)
[7]论科举制度的社会化效应[J]. 马和民.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5)
[8]书画的“同源”与“同法”——从赵孟頫题画诗的英译谈起[J]. 邵宏. 新美术. 2005(01)
[9]老庄思想与禅宗[J]. 林继平.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10]利玛窦与西洋美术输入中国[J]. 赵伟. 文史知识. 1999(05)
博士论文
[1]黑格尔关于造型艺术一般问题的考察[D]. 徐晓庚.中央美术学院 2006
本文编号:3339205
【文章来源】: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30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判断绘画形与非似的若干维度
二、需要厘清的若干重要概念
三、在中西比较语境中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形似问题的意义
第一章 在中国古代绘画物体形似方面西方人有何判断
一、西方人对中国古代绘画物体形似与否的事实判断
二、西方人对中国古代绘画物体形似与否的价值判断
三、对西方人上述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简单分析
第二章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物体究竟形似与否(历时性研究)
一、从先秦至南北朝:努力追求形似的时期
二、从隋唐至宋代:逐渐偏向不求形似的时期
三、从元代至清代:不求形似求生韵的文人画繁荣的时期
第三章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物体究竟形似与否(专题性研究)
一、不成熟的早熟
二、主流倾向与非主流个案
(一) 绘画的主题
(二) 绘画的作者
(三) 受外来绘画的影响
三、形似与非形似之间的中庸
第四章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是否支持绘画中物体的非形似
一、摹形仿真观念与形似
二、气韵生动观念与形似
三、追求基于形似之上的神韵之观念
四、形似与非形似方面的观念转型
五、重神韵与轻形似之观念
第五章 中西绘画形似与非形似差异的具体原因(媒质与工具)
一、绘画的媒质
二、绘画的工具
(一) 书法的笔法入画
(二) 勾线填色的技法
三、对工具决定论的反驳
第六章 中西绘画形似与非形似之差异的具体原因(作者与受众)
一、绘画的作者
二、绘画的受众
第七章 中西绘画形似与非形似之差异的具体原因(技法与风格)
一、绘画创作中的笔法
二、绘画创作中的“诗画合一”
(一) 何谓“小小的裂缝”
(二) 从“小小的裂缝”看中西诗画关系之差异
(三) 中国诗与中国画如何做到“诗画合一”
(四) 从“小小的裂缝”到“宽阔的鸿沟”
三、绘画创作中的摹古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修之身,其艺乃真——中国传统艺术教育思辩[J]. 王邦雄. 戏剧艺术. 2012(01)
[2]宋代文人与文化娱乐市场[J]. 韩田鹿.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3]现代主义与文化政治[J]. 包华石. 读书. 2007(03)
[4]全球化之下的中国研究[J]. 于治中. 读书. 2007(03)
[5]道家哲学与水墨艺术[J]. 王邦雄. 戏剧艺术. 2007(01)
[6]三级隐性隐喻理论[J]. 王云. 修辞学习. 2006(05)
[7]论科举制度的社会化效应[J]. 马和民.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5)
[8]书画的“同源”与“同法”——从赵孟頫题画诗的英译谈起[J]. 邵宏. 新美术. 2005(01)
[9]老庄思想与禅宗[J]. 林继平.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10]利玛窦与西洋美术输入中国[J]. 赵伟. 文史知识. 1999(05)
博士论文
[1]黑格尔关于造型艺术一般问题的考察[D]. 徐晓庚.中央美术学院 2006
本文编号:33392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339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