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晏少翔及其中国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2 08:37
  本文研究了当代画家晏少翔(1914-2014)的生平、画作(临摹与创作)、画论和在台湾的传承等几个方面,整理叙述他习画、作画、绘画教育的经历和成就。他历经中国近代政治与文化处境的多次变迁,却一直精心研究中国古代画法,养成了严谨高雅的审美观,造就了精湛的画艺。他性格恬静,一生专注于临摹、创作和绘画教育,追寻古人的心意和笔墨,努力达到古典艺术高贵与高雅的境界,并意图把此古法运用于自己的画作上,教给学生,传承下去。晏少翔是当代传统工笔古典人物画的名家。他从最初习画起,在漫长的生涯中一直通过临摹古代名画研究古人的画理画法。他一生沉湎于古典文学的阅读品味之中,画的主题也多取自古典文学名作,其中《西厢记》《红楼梦》最常见,浸染着传统文化的意趣。他在临摹古画过程中力求得其神韵、还其本真。他的工笔人物画明丽、清新、宁静,擅于以精心布置的山树园林等场景托显画面的意蕴丰富和回味长远。晏少翔尤其以古典仕女著称,他的工笔仕女画在继承京派传统的基础上又更趋淡雅文静,以竹木花草和虚实处理手法避免直线的硬味,使之与色彩造成整体的和谐。晏少翔的历史人物画《施耐庵像》也突出体现了在传承古法基础上的创新。晏少翔在临摹、绘...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资料
        1.4.1 晏少翔北京时代与辽宁时代的生涯
        1.4.2 对古画的临摹与认识
        1.4.3 对绘画题材的偏爱及受新文艺思潮的影响
        1.4.4 对色彩运用的特别见解
        1.4.5 从历史和当代画坛的角度分析其绘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传承上的意义
2. 晏少翔的生涯
    2.1 北京时代
        2.1.1 家境和家学(1914-1930)
        2.1.2 辅仁大学美术专修科时期(1931-1933)
        2.1.3 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室时期(1937-1939)
        2.1.4 雪庐画会的绘画教育和画展
    2.2 沈阳时代
        2.2.1 步入新社会的大门
        2.2.2 第一时期(1956-1966)
        2.2.3 第二时期(1966-1977)
        2.2.4 第三时期(1978-2014)
        2.2.5 创办“辽宁湖社画会”,并推动两岸工笔画交流
3. 晏少翔的绘画风格与作品
    3.1 概况
    3.2 继承京派传统又更趋淡雅文静的古典仕女画
    3.3《施耐庵像》——突破时空局限的历史人物题材绘画
    3.4 得其神韵、还其本真的古画临摹旨趣
        3.4.1 临摹《虢国夫人游春图》
        3.4.2 临摹《神骏图》
    3.5 对晏少翔绘画风格的总体评价
4. 晏少翔的绘画论
    4.1 画论著述及其社会条件
        4.1.1 晏少翔的画论著作
        4.1.2 晏少翔画理笔法知识的学问背景
    4.2 画论
    4.3 临摹论
    4.4 作画与用笔
    4.5 用色
5. 在台湾的传承
    5.1 李景兰
        5.1.1 李景兰的经历
        5.1.2 在台湾举办的画展
        5.1.3 画作及画界的评价
    5.2 吴文彬
        5.2.1 吴文彬的经历
        5.2.2 创建工笔画学会与两岸工笔画交流展览
        5.2.3 画作
        5.2.4 画论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民国时期杂志发表晏少翔画作目录稿(1932-1941)
画册与著作年表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取得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开办始末[J]. 徐婉玲.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4(05)
[2]晏少翔先生访谈录[J]. 谭凤环.  美术观察. 2006(11)
[3]传承古典 描绘新纪——晏少翔访谈[J]. 张公者.  中国书画. 2006(03)
[4]“湖社”与20世纪京津画派的崛起[J]. 晏少翔,初国卿.  美术之友. 2003(06)

硕士论文
[1]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考论[D]. 王小青.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4



本文编号:33574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3574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4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