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时期中国画改革的折衷性
发布时间:2021-10-15 16:54
近现代中国文化的一切变革,都是在西方文化介入之下发生的。包括绘画在内的西方艺术,是现代中国艺术的主要参考系。引入西方绘画成为了刺激中国绘画转为近现代形态的必经之路。民国时期,中国画坛经历了新旧消长、中西杂揉的混元发展。所有试图通过调和中西艺术的途径来实现国画创新的国画家,都可以纳入“折衷派”的范畴。事实上,民国时期的画家大多都具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折衷性。近百年的中国绘画云集在三个地区:上海及江浙地区,北京地区和以广州为中心的中南地区。这三个地区的画家群,恰呈“三足鼎立”之态。建国前夕,四川、西安、台湾等地相继形成新的国画群,但大抵也是这三个地区的画家分植出去的。元、明、清三代均建都北京,因此北京成为宫廷画家或游居北京画家们的集中地,所以北京地区的画家大都据守着“四王”为代表“正统”绘画。民国后,南方画家移居北京的多了起来,加之新思潮的激荡,学校的兴起,大批有识之士纷纷留学海外,学成归来后积极投身美术教育,使北京美术界空前活跃,在观念上呈现出折衷性表现。南宋以来,江浙成为士大夫画家最多的地区,成为文人画最为集中的区域;上海自清代中期以后,成为江南地区的—大商埠,鸦片战争后,它又渐成为外来...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关于“折衷”
(二) 关于民国时期的折衷派
(三) 关于民国时期国画的折衷共性
一、形成原因
(一) 危机意识
1. 社会危机
2. 文化危机
3. 画坛危机
(二) 外来的影响
1. 西画冲击
2. 借鉴日本
(三) 传统的继承
1. “国粹派”新论
2. 一代宗师
二、观念的折衷——以京派为例
(一) 改革谈
(二) 改良说
(三) 保守论
小结
三、形式的折衷——以海派为例
(一) 透视
(二) 明暗
(三) 设色
(四) 笔墨
小结
四、内容的折衷——以岭南派为例
(一) 现实化
(二) 大众化
(三) 多样化
小结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民国时期中国留日学生名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立与冲突的公开化——重读20世纪30年代京派与海派的论争[J]. 黄德志. 鲁迅研究月刊. 2005(06)
[2]大匠旁观 寄蕴宏志——陈独秀与中国近现代美术[J]. 陈世强. 美术研究. 2002(02)
[3]试析“海派”含义[J]. 单国强.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8(02)
[4]康有为与陈独秀——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一桩“公案”及其相关问题[J]. 李伟铭. 美术研究. 1997(03)
博士论文
[1]高剑父绘画艺术及其“折衷”思想研究[D]. 张繁文.上海大学 2010
[2]中外绘画融合论研究[D]. 尚可.南京艺术学院 2006
[3]论中国20世纪绘画范式的转变[D]. 靳卫红.南京艺术学院 2006
[4]中国画现代转型两大途径的形成[D]. 惠蓝.中国美术学院 2004
本文编号:3438309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关于“折衷”
(二) 关于民国时期的折衷派
(三) 关于民国时期国画的折衷共性
一、形成原因
(一) 危机意识
1. 社会危机
2. 文化危机
3. 画坛危机
(二) 外来的影响
1. 西画冲击
2. 借鉴日本
(三) 传统的继承
1. “国粹派”新论
2. 一代宗师
二、观念的折衷——以京派为例
(一) 改革谈
(二) 改良说
(三) 保守论
小结
三、形式的折衷——以海派为例
(一) 透视
(二) 明暗
(三) 设色
(四) 笔墨
小结
四、内容的折衷——以岭南派为例
(一) 现实化
(二) 大众化
(三) 多样化
小结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民国时期中国留日学生名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立与冲突的公开化——重读20世纪30年代京派与海派的论争[J]. 黄德志. 鲁迅研究月刊. 2005(06)
[2]大匠旁观 寄蕴宏志——陈独秀与中国近现代美术[J]. 陈世强. 美术研究. 2002(02)
[3]试析“海派”含义[J]. 单国强.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8(02)
[4]康有为与陈独秀——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一桩“公案”及其相关问题[J]. 李伟铭. 美术研究. 1997(03)
博士论文
[1]高剑父绘画艺术及其“折衷”思想研究[D]. 张繁文.上海大学 2010
[2]中外绘画融合论研究[D]. 尚可.南京艺术学院 2006
[3]论中国20世纪绘画范式的转变[D]. 靳卫红.南京艺术学院 2006
[4]中国画现代转型两大途径的形成[D]. 惠蓝.中国美术学院 2004
本文编号:34383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438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