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优良传统、鉴画论史——孙世昌的教学与治学之路
发布时间:2021-10-26 07:34
孙世昌教授是著名的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和画家,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期间,创办了美术史论系。在教学思路上,注重培养学生对美术本体的把握;在治学方面,强调在对文献资料准确解读的基础上,从美术本体出发进而阐释美术发展的规律。
【文章来源】:艺术工作. 2020,(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孙世昌教授近照
在美术史的研究上,孙世昌一直强调在对作品和文献资料准确解读的基础上从美术本体出发,注重从美术的内部去解释美术发展的规律。这一研究思路在其代表论文《论北宋后期院体青绿山水画的贡献》、《从徐禹功〈雪中梅竹图〉谈起——简论墨梅绘画的宋元变格》《“黑龚”山水画:文人画绘画性回归的探索》等论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论北宋后期院体青绿山水画的贡献》主要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江山秋色图》和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这两件作品的艺术语言和表现语言等方面展开论述:《江山秋色图》一直被认定为是南宋画家赵伯驹的作品,孙世昌则从这张画的全景式的大章法、人物与景物的布局、严谨的造型能力以及精细的画风、色彩的运用等方面,判断“能有如此功力,非经系统的技巧训练是难以达到的,完全是北宋后期画院的绘画作风和审美属性,与赵伯啸《万松金阙图》相比较,在审美情怀、造型手法、形式技巧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距离。”[1]对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也是从该画的用笔、染色等绘画本体方面展开解读,认为该画“是我国大青绿山水画色彩语言最为完备的一件作品”,这两件作品代表了宋代大青绿山水画的最高水平。《从徐禹功〈雪中梅竹图〉谈起——简论墨梅绘画的宋元变格》一文中,孙世昌对徐禹功画梅花的笔法、章法与杨补之及王冕的对比、解读十分精彩,如“徐禹功变杨补之以‘笔分三踢攒成瓣’为主而成为以‘二踢’为主,即一个花瓣两笔圈成。而且圈梅用线更趋虚灵,与杨补之的‘三踢’画法相比,显然是放松了梅花瓣造型的严谨性,与雪融合一体,有意识突出雪的意趣。梅干浓墨与竹干淡墨对比较强,使墨色更显明润。竹上的残雪形态与杨补之《雪梅图》卷不同,强调了竹叶的笔法和书写韵味。”[2]显然如果没有像孙世昌那样全面的文史哲修养以及对美术本体的深厚功力,是很难做到如此细致、准确地解读的。该论文引起了一些国外学者的重视,美国克里夫兰美术博物馆研究员、著名美术史家何惠鉴(1924-2004)先生特意找到孙世昌,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水准的敬意,鼓励孙世昌把这套研究方法及治学思路传授给更多的学生。图3 孙世昌《千山月》1979年
图2 孙世昌《石涛艺术世界》孙世昌在治学思路上强调要具备深厚的文、史、哲、美修养,其次要有解读文献材料与美术本体的能力,还要真正懂艺术创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阐释美术发展的规律。他的教学工作及学术研究都是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的,并且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说明这个思路是可行的、可信的,值得我们广大美术史研究者、爱好者推广和学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徐禹功《雪中梅竹图》谈起——简论墨梅绘画的宋元变格[J]. 孙世昌. 美苑. 2005(01)
[2]论北宋后期院体青绿山水画的贡献[J]. 孙世昌. 美苑. 2003(03)
本文编号:3459112
【文章来源】:艺术工作. 2020,(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孙世昌教授近照
在美术史的研究上,孙世昌一直强调在对作品和文献资料准确解读的基础上从美术本体出发,注重从美术的内部去解释美术发展的规律。这一研究思路在其代表论文《论北宋后期院体青绿山水画的贡献》、《从徐禹功〈雪中梅竹图〉谈起——简论墨梅绘画的宋元变格》《“黑龚”山水画:文人画绘画性回归的探索》等论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论北宋后期院体青绿山水画的贡献》主要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江山秋色图》和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这两件作品的艺术语言和表现语言等方面展开论述:《江山秋色图》一直被认定为是南宋画家赵伯驹的作品,孙世昌则从这张画的全景式的大章法、人物与景物的布局、严谨的造型能力以及精细的画风、色彩的运用等方面,判断“能有如此功力,非经系统的技巧训练是难以达到的,完全是北宋后期画院的绘画作风和审美属性,与赵伯啸《万松金阙图》相比较,在审美情怀、造型手法、形式技巧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距离。”[1]对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也是从该画的用笔、染色等绘画本体方面展开解读,认为该画“是我国大青绿山水画色彩语言最为完备的一件作品”,这两件作品代表了宋代大青绿山水画的最高水平。《从徐禹功〈雪中梅竹图〉谈起——简论墨梅绘画的宋元变格》一文中,孙世昌对徐禹功画梅花的笔法、章法与杨补之及王冕的对比、解读十分精彩,如“徐禹功变杨补之以‘笔分三踢攒成瓣’为主而成为以‘二踢’为主,即一个花瓣两笔圈成。而且圈梅用线更趋虚灵,与杨补之的‘三踢’画法相比,显然是放松了梅花瓣造型的严谨性,与雪融合一体,有意识突出雪的意趣。梅干浓墨与竹干淡墨对比较强,使墨色更显明润。竹上的残雪形态与杨补之《雪梅图》卷不同,强调了竹叶的笔法和书写韵味。”[2]显然如果没有像孙世昌那样全面的文史哲修养以及对美术本体的深厚功力,是很难做到如此细致、准确地解读的。该论文引起了一些国外学者的重视,美国克里夫兰美术博物馆研究员、著名美术史家何惠鉴(1924-2004)先生特意找到孙世昌,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水准的敬意,鼓励孙世昌把这套研究方法及治学思路传授给更多的学生。图3 孙世昌《千山月》1979年
图2 孙世昌《石涛艺术世界》孙世昌在治学思路上强调要具备深厚的文、史、哲、美修养,其次要有解读文献材料与美术本体的能力,还要真正懂艺术创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阐释美术发展的规律。他的教学工作及学术研究都是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的,并且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说明这个思路是可行的、可信的,值得我们广大美术史研究者、爱好者推广和学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徐禹功《雪中梅竹图》谈起——简论墨梅绘画的宋元变格[J]. 孙世昌. 美苑. 2005(01)
[2]论北宋后期院体青绿山水画的贡献[J]. 孙世昌. 美苑. 2003(03)
本文编号:34591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459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