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中国传统肖像画与肖像画学著述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6 00:56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肖像画,是在人物画科呈衰微态势背景中异军突起。以往学界研究多关注十七世纪明末清初曾鲸波臣派的出现及艺术成就,但十八世纪的中国肖像画坛更具丰富性与活力。此时肖像画发展呈现多元风格,是与画家群所服务社会阶层密切关联的。十八世纪西方传教士画家进入内廷服务。按照帝王个人喜好,严格执行创作任务的中外宫廷画家通力合作,使此际宫廷肖像画呈现中西合壁的绘画风格。十八世纪文人仕宦阶层肖像画继续由波臣派写真风格引领;肖像画家与文人雅士交善往来,为其服务,在肖像创作中积极以文人审美趣韵为意旨,造就此类作品的整体风尚。服务于庶民百姓阶层的民间肖像画师,由于现实功用的大量需求,画作商品化倾向日益鲜明;虽不乏佳品,但整体而言,此领域肖像画制作模型化因素较强而创作性偏弱。中国传统肖像绘画历史悠久,作品存世量也颇丰,关于它的资料记载却零散简略。肖像画制作技术性含量较高,传统肖像画者累世积淀下来的技艺经验和心得口诀,常被视为行业宝典,家传或师徒秘授,多不肯轻易示人。至清,机缘条件会聚,传统肖像画学著述在十八世纪的中国得以较为集中的出现。它们是蒋骥《传神秘要》,丁皋《传真心领》,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十八...
【文章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佚名《康熙便服写字像》轴绢本设色纵50.5咫米横:ll.9顾米
的龙椅采用了西法的焦点透视原理,近大远小,已非传统透视画法。(I图4)《雍正朝服像》画法与康熙帝朝服像的区别不大。工整精细,刻画谨严。(I图5)这幅郎世宁绘制的《乾隆朝服像》是乾隆在登基元年的御容像,此图与康熙、雍正的朝服像比较,西洋画法影响之变化在继续。原本用线造型的朝服、缀饰等,己经不见线条而呈现具有高光的体感和质感;乾隆面部和手部刻画的线条感几乎消解殆尽,眼、鼻、唇等五官的塑造己经脱离线性因素,其肤色被提亮,以满足中国人对于写真的理想要求。使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画材,呈现出西画理念与中国审美的结合
纵274.7厘米横125.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I图3)此为康熙老年时的肖像,在描绘手法上有了明显变化。一,面部与手,在结构精准的基础上,体感加强,达到这一效果是通过墨的渲染,而这种渲染是有别于十七世纪明末清初以曾鲸为代表的波臣派的“墨骨”。在康熙脸部骨骼肌肉的晕染更象是用淡墨画的素描,除了眉须及眼帘周遭有明确的线性成份外,其余轮廓皆宛转的隐没于墨染就的形体之中;并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手部的塑造,一改线勾色填,而变为结构体感逼真的立体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肖像画与相术[J]. 杨新.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5(06)
[2]郎世宁与中国十八世纪帝王肖像画的复兴[J]. 毕梅雪,李绍毅.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4(03)
[3]曾鲸与“波臣派”的形成[J]. 马季戈.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3(04)
[4]明清肖像画与相术的关系[J]. 小川阳一,李勤璞. 美苑. 2002(03)
[5]禹之鼎的名士肖像[J]. 张彬. 收藏家. 2002(03)
[6]纽约观紫光阁功臣像记[J]. 聂崇正. 收藏家. 2002(02)
[7]十七、八世纪的市民肖像画[J]. 余辉.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1(03)
[8]曾鲸与黄檗画像——中日绘画交流之一端[J]. 近藤秀实,何庆先.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0(05)
[9]蒙古族肖像画家莽鹄立及其作品[J]. 聂崇正.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0(01)
[10]十八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对清代美术的影响[J]. 杨伯达.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8(04)
本文编号:3497856
【文章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佚名《康熙便服写字像》轴绢本设色纵50.5咫米横:ll.9顾米
的龙椅采用了西法的焦点透视原理,近大远小,已非传统透视画法。(I图4)《雍正朝服像》画法与康熙帝朝服像的区别不大。工整精细,刻画谨严。(I图5)这幅郎世宁绘制的《乾隆朝服像》是乾隆在登基元年的御容像,此图与康熙、雍正的朝服像比较,西洋画法影响之变化在继续。原本用线造型的朝服、缀饰等,己经不见线条而呈现具有高光的体感和质感;乾隆面部和手部刻画的线条感几乎消解殆尽,眼、鼻、唇等五官的塑造己经脱离线性因素,其肤色被提亮,以满足中国人对于写真的理想要求。使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画材,呈现出西画理念与中国审美的结合
纵274.7厘米横125.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I图3)此为康熙老年时的肖像,在描绘手法上有了明显变化。一,面部与手,在结构精准的基础上,体感加强,达到这一效果是通过墨的渲染,而这种渲染是有别于十七世纪明末清初以曾鲸为代表的波臣派的“墨骨”。在康熙脸部骨骼肌肉的晕染更象是用淡墨画的素描,除了眉须及眼帘周遭有明确的线性成份外,其余轮廓皆宛转的隐没于墨染就的形体之中;并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手部的塑造,一改线勾色填,而变为结构体感逼真的立体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肖像画与相术[J]. 杨新.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5(06)
[2]郎世宁与中国十八世纪帝王肖像画的复兴[J]. 毕梅雪,李绍毅.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4(03)
[3]曾鲸与“波臣派”的形成[J]. 马季戈.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3(04)
[4]明清肖像画与相术的关系[J]. 小川阳一,李勤璞. 美苑. 2002(03)
[5]禹之鼎的名士肖像[J]. 张彬. 收藏家. 2002(03)
[6]纽约观紫光阁功臣像记[J]. 聂崇正. 收藏家. 2002(02)
[7]十七、八世纪的市民肖像画[J]. 余辉.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1(03)
[8]曾鲸与黄檗画像——中日绘画交流之一端[J]. 近藤秀实,何庆先.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0(05)
[9]蒙古族肖像画家莽鹄立及其作品[J]. 聂崇正.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0(01)
[10]十八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对清代美术的影响[J]. 杨伯达.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8(04)
本文编号:34978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497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