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石涛的“民国声誉”——基于全球视野的知识考察

发布时间:2021-11-18 18:41
  石涛在清代并不具备今天的崇高地位,甚至被认为"名不出扬州"。他之所以成为今日之"石涛",源于民国时期的画史认知。本文以徐志摩、刘海粟的通信为线索,梳理石涛之民国声誉的建构,进而讨论画史认知的内在转向。在此基础之上,重点辨析该现象背后的民族主义话语与创造话语,指出"石涛"作为画史知识的生产对象,得益于民国时期的新生话语。其中,刘海粟、吕澂、汪亚尘等人的交往构成了一张互动的认知网络,交织着欧洲、日本乃至中国本土的知识生产,成为塑造石涛之民国声誉的重要力量。这表明在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显性经验中,存在着诸多隐匿状态的"全球化实践"。 

【文章来源】:文艺研究. 2020,(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石涛的“民国声誉”——基于全球视野的知识考察


刘海粟秦淮渡舟

高峰,扬州,板桥,塞尚


在徐志摩的期许中,石涛与塞尚并置是一个饶有趣味的看法。今天看来,石涛为理所当然的清初大师,与塞尚并列无须大惊小怪。然而,进入历史现场,我们会发现石涛并非一向有着如此声誉。虽然他在清代文献中常被关注,但并非身处神坛且不可回避(4)。郑板桥认为石涛之名不出扬州:“石涛画法千变万化,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比之八大山人,殆有过之无不及处。然八大名满天下,石涛名不出吾扬州,何哉?八大纯用简笔,而石涛微茸耳。且八大无二名,人易识记,石涛弘济,又曰清湘道人,又曰苦瓜和尚,又曰大涤子,又曰瞎尊者,别号太多,翻成搅乱。”(5)乔迅对此有过辩护:“这部分实为误解。虽然石涛的画作在18世纪的扬州普受欢迎(因他持续受到徽州商人家族的喜爱),但他绝不止有地方性的名声而已。当郑夑在18世纪20到50年代提出以上论调的时候,石涛影响了张庚、华岩、李方膺和高凤翰等非扬州本地画家。”(6)乔迅之所以纠正郑板桥的误解,是因为“石涛于1707年辞世之日,已是中国声名最著的画家之一,此后,其作品无时不受推崇”(7)。他例举的华岩、李方膺和高凤翰,虽非扬州籍,却是“扬州八怪”名单的入选者,这恰恰佐证了郑板桥的误解,故而“名不出扬州”应该较为真实地呈现了彼时石涛的历史名声。因此,郑板桥对石涛并无偏见,其题画文字甚至就是为石涛打抱不平。其实,石涛在当时是否具有今日之声望,并不影响乔迅的讨论———“在石涛生活及其时代的语境中去诠释其大量作品”(8)。或许,在乔迅看来,石涛一直以来就是一位声名显赫的画家,这有助于奠定石涛研究的合法性。图2 刘海粟秦淮渡舟

中国画家,画坛,陈独秀,秦淮


图2 刘海粟秦淮渡舟石涛的声望在清代中晚期有了一定提升,但仍未及现行的画史地位。民国时期是石涛成为“石涛”的关键阶段。1933年,林风眠言及:“清代四王无意中创立了一派,于是中国画家就有很多的人自命为四王嫡派;最近是石涛八大时髦起来,于是中国画家就彼也石涛,此也八大起来!”(9)所谓“石涛八大时髦起来”,指当时画坛于“四王”之外开始注重清初一批非“四王”画家。从某种角度看,民国画坛对“四王”流弊的检讨,不仅有陈独秀等激进派的奋力而为,也是秉承传统的画家的命题。显然,在中国画内部选择非“四王”之画学资源,宋画及清初“四僧”成为重要选项,自然包括主张“我用我法”的石涛。1921年,陈师曾便有拟石涛风格的山水作品《仿石涛山水》(10)(图4),为信笔小品,题“仿苦瓜和尚,辛酉冬十月师曾画于都门”,阔笔敷彩虽有一些石涛笔意,但仍以自身体验为主,可谓意临之作。除此之外,萧谦中、陈半丁等传统画家多有临习石涛笔法以求变者。但受石涛影响最大乃至反向推动石涛接受的是张大千。张大千之于“石涛热”的关系,俞剑华曾明确指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女史箴图》流失始末[J]. 黄映玲,王倩.  美成在久. 2017(05)
[2]守旧的趋新者:梁漱溟与民初新旧东西的缠结[J]. 罗志田.  学术月刊. 2016(12)
[3]三百年来石涛的社会形象研究[J]. 张长虹.  艺术探索. 2015(04)
[4]傅抱石之石涛研究的考察[J]. 万新华.  美苑. 2007(06)
[5]美术家、企业家陈小蝶(定山,1897-1989) 民国时期上海画坛研究之一[J]. 万青力.  美术研究. 2002(01)
[6]论创造之价值[J]. 高瑞泉.  开放时代. 1999(01)
[7]创造与传统──简论“创造”价值之确立与演进[J]. 高瑞泉.  学术界. 1998(04)
[8]欧洲对远东艺术的欣赏:一个历史纲要[J]. 逸弓.  新美术. 1997(03)



本文编号:35034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5034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6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