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金石生华,道释增趣——石涛和扬州画派道释画的收藏价值

发布时间:2021-11-27 18:11
  石涛是在绘画和理论造诣方面都有时代标杆作用的画家,石涛在继承明代画家遗产后实际影响了扬州画派的道释画。在文人审美的时代要求下,石涛把人物画抒情表意,泄胸中之块垒,以独特的面貌示人。书画收藏史研究开始逐渐关注到他引领的道释画的价值。 

【文章来源】:美术大观. 2020,(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金石生华,道释增趣——石涛和扬州画派道释画的收藏价值


ˉ观音图ˉ193.6cm×81.3cmˉ石涛ˉ上海博物馆藏

故宫博物院,博物院,观音,博物馆


ˉ对牛弹琴图ˉ114.3cm×5 0. 3 cmˉ石涛ˉ故宫博物院藏

博物馆,美国,观音,笔法


康熙十三年,石涛居宣城时作有一幅《观音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图2)。石涛在宣城虽然生活较为清苦,但结交了许多诗画朋友,艺术上得到切磋,绘画风格亦受到梅清等人的影响,视野为之一变。图中观音身穿素服,端坐于巨石之间,与环境和谐相处。观音左臂的衣褶与臂下的石块似乎是同样笔法塑造,衣服下部呈水平状的衣褶与画面下方山石的纹路同样是一种笔法上的呼应。这就把人和景统一在一个形式中。石涛用纤细的笔迹描绘出清秀丰满的观音像。观音慈祥安然,双眼微开,俯视下方,身躯略前倾,手持净瓶和竹。石涛用较工细的笔迹描绘观音的发髻和面庞。观音长发绕耳,头发分垂于头部两端,飘飘然充满质感,表现方式有别于端庄的佛教法相,生致有趣。石涛用浓墨染松针和青石,以淡墨染地面,树木坡石之“粗”与人物描绘的“细”相得益彰。石涛用笔技法受梅清的影响,人物的衣褶和山石的纹理都用颤抖而且流畅的笔法一点一点地勾勒出来,笔线的提按强烈有力,衣纹就好像是山石解索,并且以篆隶法完成。石涛独特的笔墨特征,显示了曲直、粗细、刚柔、轻重的线条变化和对比。石涛南返扬州之后居大涤堂,以职业画家的身份出现在扬州,这时期的作品以《对牛弹琴图》(图3)为代表,此作是石涛晚年所作的精品。这时他的画风渐趋凝练老辣、沉拙厚重。《对牛弹琴图》的画面上除了画有一位弹琴的高士和一头侧卧着的玄牛之外别无他物,大片留白拓展了观者的想象空间。画面中的题款是石涛和挚友们之间的唱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碑学与扬州画派书风[J]. 王莉娜.  国画家. 2011(01)

硕士论文
[1]石涛人物画探微[D]. 李文静.山东师范大学 2015
[2]黄慎人物画研究[D]. 马琪超.曲阜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227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5227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5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