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技艺论的思想渊源和审美表现
发布时间:2022-01-01 10:33
中国书画“技艺论”的形成,是庄子“进技于道”审美创造理念和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体现。在中国古代书画美学发展史上,技艺的审美创造突显了“道”的哲学创造方法和审美原则。中国书画笔法的审美构成,自汉代始则具备了自然、自由及鲜活的生命形态和“气息”。艺术所表达出的玄妙而鲜活的“形”、“势”,使书画的哲学审美内涵更加丰富;中国书画技艺“进道”的审美创造原则的成熟,使技艺表达的途径也更加明确,创作方法也更加率达和规范。论文通过对中国书画“技艺论”审美创造渊源的追溯和审美表现的探讨,展开对中国古代书画“进道”条件、方法和影响因素的总结和确立,突显了“技艺论”在中国书画审美创造中的重要价值。并彰显了“进技于道”创作思想影响下,中国古代书画技艺“玄妙”而“自然”的“意象”“意境”形态表现。用以说明中国书画的审美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不能脱离庄子“技艺论”的审美创造理念。“技艺论”是表现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技法依赖。中国书画技艺的审美创作表现,历来都是围绕哲学审美而进行的。中国书画美学建立在古代“技艺论”审美创造基础上。如果中国艺术思想的本质是徐复观所说的“艺术精神”,那么中国书画“技艺论”的思想本质,就是审美...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立论的依据和条件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哲学、美学著作
二、主要著作
三、其它著作
四、数据库(CNKI)论文检索
第五节 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先秦“技艺”词源考
第一节 古代技、艺的本义
第二节 《周礼》论“六艺”
一、《周礼》“六艺”的涵盖
二、《周礼·考工记》“画繢”的记载
第三节 孔子论“艺”
第四节 庄子论“进技于道”
第五节 中国“艺术”、“美术”概念的由来
第二章 汉代书画技艺的转化和审美确立
第一节 汉代书法由技到艺的审美转化与提升
一、隶书的技艺之变
二、“自然”审美观念对隶书的影响
三、东汉草书技艺的审美提升和表现
第二节 汉代绘画技艺的审美形成与超越
一、东汉绘画题材的审美转变
二、绘画工具对技艺的拓展
三、壁画技艺的演变与凝练
四、汉画像图式的“载叙”功能
五、帛画——文人风致的先导
第三章 六朝书画技艺论的审美自觉和纯化
第一节 骨、肉、筋、力的笔法构成
第二节 六朝书法对“形势”美的追求
第三节 六朝人物画技艺的审美探讨
一、六朝人物画造型范式的确立
二、人物画衣纹服饰的笔法成就
第四章 中国书画技艺审美创造方法和途径
第一节 技艺训练的方法和标准
一、时间训练的必要性
二、“精熟”训练的方法和要求
第二节 技艺训练的几种基本方法
一、临摹法
二、品读法
三、学养法
四、外师造化
第三节 古代画家技艺训练的途径
一、画院培养
二、师承传授
三、雅集切磋
第五章 中国书画“技艺论”建构的几个环节
第一节 笔法的审美建构
第二节 墨法的审美建构
第三节 造型的审美建构
第四节 章法布局的审美建构
第五节 中国画色彩的审美建构
第六章 中国书画技艺审美论
第一节 “审美心胸”对技艺“进道”的影响
第二节 技艺训练的心手协调
第三节 感官超越与神思直觉
第四节 气的调节与掌控
第五节 “忘”对“意象”“意境”形成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师造化 夺天工——宁家禄和他的花鸟画[J]. 张翔洲. 南风. 2017(26)
[2]浅谈中国画技法在陶瓷绘画中的运用[J]. 陆军,李志红. 景德镇陶瓷. 2017(02)
[3]钱昆:貔貅画家第一人[J]. 陈科龙. 今日重庆. 2017(03)
[4]中国画技法的独特表现之我见[J]. 任亚倩. 明日风尚. 2016(22)
[5]论散点透视的科学性[J]. 郭文伟. 国画家. 2015(04)
[6]试论中国画技法的继承与创新[J]. 刘利民.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7]浅析中国画技法的独特表现[J]. 徐军. 科技视界. 2014(21)
[8]汉字创造的中国画技法[J]. 孔刃非,钟为建.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01)
[9]从现象学看中国画技法及其创新[J]. 王劲. 艺术探索. 2007(01)
[10]笔底气象 胸中万象 中国画技法漫谈[J]. 俞建华. 美术之友. 2007(01)
本文编号:3562193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立论的依据和条件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哲学、美学著作
二、主要著作
三、其它著作
四、数据库(CNKI)论文检索
第五节 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先秦“技艺”词源考
第一节 古代技、艺的本义
第二节 《周礼》论“六艺”
一、《周礼》“六艺”的涵盖
二、《周礼·考工记》“画繢”的记载
第三节 孔子论“艺”
第四节 庄子论“进技于道”
第五节 中国“艺术”、“美术”概念的由来
第二章 汉代书画技艺的转化和审美确立
第一节 汉代书法由技到艺的审美转化与提升
一、隶书的技艺之变
二、“自然”审美观念对隶书的影响
三、东汉草书技艺的审美提升和表现
第二节 汉代绘画技艺的审美形成与超越
一、东汉绘画题材的审美转变
二、绘画工具对技艺的拓展
三、壁画技艺的演变与凝练
四、汉画像图式的“载叙”功能
五、帛画——文人风致的先导
第三章 六朝书画技艺论的审美自觉和纯化
第一节 骨、肉、筋、力的笔法构成
第二节 六朝书法对“形势”美的追求
第三节 六朝人物画技艺的审美探讨
一、六朝人物画造型范式的确立
二、人物画衣纹服饰的笔法成就
第四章 中国书画技艺审美创造方法和途径
第一节 技艺训练的方法和标准
一、时间训练的必要性
二、“精熟”训练的方法和要求
第二节 技艺训练的几种基本方法
一、临摹法
二、品读法
三、学养法
四、外师造化
第三节 古代画家技艺训练的途径
一、画院培养
二、师承传授
三、雅集切磋
第五章 中国书画“技艺论”建构的几个环节
第一节 笔法的审美建构
第二节 墨法的审美建构
第三节 造型的审美建构
第四节 章法布局的审美建构
第五节 中国画色彩的审美建构
第六章 中国书画技艺审美论
第一节 “审美心胸”对技艺“进道”的影响
第二节 技艺训练的心手协调
第三节 感官超越与神思直觉
第四节 气的调节与掌控
第五节 “忘”对“意象”“意境”形成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师造化 夺天工——宁家禄和他的花鸟画[J]. 张翔洲. 南风. 2017(26)
[2]浅谈中国画技法在陶瓷绘画中的运用[J]. 陆军,李志红. 景德镇陶瓷. 2017(02)
[3]钱昆:貔貅画家第一人[J]. 陈科龙. 今日重庆. 2017(03)
[4]中国画技法的独特表现之我见[J]. 任亚倩. 明日风尚. 2016(22)
[5]论散点透视的科学性[J]. 郭文伟. 国画家. 2015(04)
[6]试论中国画技法的继承与创新[J]. 刘利民.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7]浅析中国画技法的独特表现[J]. 徐军. 科技视界. 2014(21)
[8]汉字创造的中国画技法[J]. 孔刃非,钟为建.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01)
[9]从现象学看中国画技法及其创新[J]. 王劲. 艺术探索. 2007(01)
[10]笔底气象 胸中万象 中国画技法漫谈[J]. 俞建华. 美术之友. 2007(01)
本文编号:35621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562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