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杂剧绘画的装饰性特征初探
发布时间:2022-10-29 21:37
中国的绘画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工笔画作为中国画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鲜明地体现了我们民族绘画装饰特色及审美特征。 宋代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宋代人物画具有高的研究价值,他们造型严谨、技法娴熟、用色讲究,对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宋代杂剧的绘画作品丰富了工笔绘画的表现内容,同时,描绘宋代杂剧的绘画作品对研究宋代杂剧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二者相辅相成。 本文从宋杂剧绘画的艺术特点出发,从造型、技法、用色诸方面入手,研究这类绘画的装饰性特征,从而总结出工笔人物画的装饰性表现手法,展示出传统工笔绘画的装饰魅力,并寻找装饰性的形式转换及精神价值的传承。 论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以《眼药酸》、《无名图》、《五瑞图》、《大傩图》、《灯戏图》为例,分析宋杂剧绘画的装饰性特征。二、通过分析线、面、色的装饰性,指出装饰性艺术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作为传达视觉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三、通过分析装饰的基本形态元素,结合康定斯基点、线、面、色的理论,对装饰性特征予以基本理解和把握。四、通过装饰语汇的应用,深入研究装饰艺术特征。 ...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宋杂剧绘画的发展概况
一、概述
二、宋杂剧绘画作品
第二章 研究宋杂剧绘画的原由及其艺术成就、价值
一、研究宋杂剧绘画的原由
1、宋杂剧绘画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2、宋杂剧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宋杂剧绘画的艺术成就、价值
第三章 宋杂剧绘画的装饰性特征
一、装饰与装饰性
二、宋杂剧绘画的装饰性
1、构图的装饰性
2、线条的装饰性
3、色彩的装饰性
第四章 装饰语汇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应用与拓展
一、线性装饰
二、面性装饰
三、色彩装饰
四、造型的装饰性
后记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议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的色彩变革[J]. 吕长娟. 艺术教育. 2008(01)
[2]论色韵奇放的工笔重彩画[J]. 李浩宇.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7(06)
[3]论现代装饰性工笔人物画的民族性[J]. 刘显成. 沧桑. 2007(02)
[4]一位装饰性女画家的里程——记画家李百钧[J]. 刘曦林. 美术. 2007(03)
[5]强化现代工笔重彩画装饰性表现之我见[J]. 杨晶,惠天华. 美术大观. 2007(02)
[6]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繁荣中国工笔画艺术——安徽·合肥工笔重彩画作品晋京展[J]. 李人毅. 美术. 2007(02)
[7]赋彩新语 现代工笔重彩的装饰意韵[J]. 吴丹. 美术之友. 2007(01)
[8]现代日本画对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影响[J]. 郝励. 教育前沿. 2006(05)
[9]略论传统工笔重彩画的装饰性[J]. 宫建华. 艺术研究. 2004(03)
[10]简析中国工笔重彩画的沿革与发展[J]. 杨抑. 艺术交流. 2002(01)
本文编号:3698463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宋杂剧绘画的发展概况
一、概述
二、宋杂剧绘画作品
第二章 研究宋杂剧绘画的原由及其艺术成就、价值
一、研究宋杂剧绘画的原由
1、宋杂剧绘画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2、宋杂剧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宋杂剧绘画的艺术成就、价值
第三章 宋杂剧绘画的装饰性特征
一、装饰与装饰性
二、宋杂剧绘画的装饰性
1、构图的装饰性
2、线条的装饰性
3、色彩的装饰性
第四章 装饰语汇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应用与拓展
一、线性装饰
二、面性装饰
三、色彩装饰
四、造型的装饰性
后记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议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的色彩变革[J]. 吕长娟. 艺术教育. 2008(01)
[2]论色韵奇放的工笔重彩画[J]. 李浩宇.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7(06)
[3]论现代装饰性工笔人物画的民族性[J]. 刘显成. 沧桑. 2007(02)
[4]一位装饰性女画家的里程——记画家李百钧[J]. 刘曦林. 美术. 2007(03)
[5]强化现代工笔重彩画装饰性表现之我见[J]. 杨晶,惠天华. 美术大观. 2007(02)
[6]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繁荣中国工笔画艺术——安徽·合肥工笔重彩画作品晋京展[J]. 李人毅. 美术. 2007(02)
[7]赋彩新语 现代工笔重彩的装饰意韵[J]. 吴丹. 美术之友. 2007(01)
[8]现代日本画对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影响[J]. 郝励. 教育前沿. 2006(05)
[9]略论传统工笔重彩画的装饰性[J]. 宫建华. 艺术研究. 2004(03)
[10]简析中国工笔重彩画的沿革与发展[J]. 杨抑. 艺术交流. 2002(01)
本文编号:3698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698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