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历史题材人物画研究 ————基于对“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中国人物画之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30 01:30
中国历史题材画源远流长,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颇丰,在历史记述、文化传承、国民教育、审美提高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然而在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美术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历史题材人物的发展却步履维艰,理论和实践都表现出迟滞不前的态势。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缺乏应有的分析、反思与考量。因此,论文基于文献分析、个案研究、典型访谈等研究方法,针对这一现状进行系统研究,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 1、分析概括了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内涵、脉络与功能。论文通过对历史画、历史题材画与中国当代历史题材人物画的深入分析,在深入考察东西方对历史画及历史题材画的实践与研究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历史题材画”的含义。并进一步通过典型分析,及对其发端、兴盛、转型、繁荣、中兴、衰败、复兴等历史脉络的考察,概括了作为中国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叙事、教育、审美等三大功能。 2、总结了中国当代历史题材人物画的要素、手法与现状。分析获知,中国当代历史题材人物画主要通过叙事、象征、重构、抽象等表现手法彰显主题,而时代、事件、人物、环境、民族等五个方面是其主题的要素。并且认为,中国当代历史题材人物画当前正处于交替转型、有限复兴的历史阶段。 3、从客...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内涵、脉络与功能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 历史画和历史题材画
(二) 中国当代历史题材人物画
二、中国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历史脉络
(一) 发端
(二) 兴盛
(三) 转型
(四) 繁荣
(五) 中兴
(六) 衰败
(七) 复兴
三、中国历史题材人物画的三大功能
(一) 叙事功能
(二) 教育功能
(三) 审美功能
第三章 中国当代历史题材人物画的要素、手法与现状
一、中国当代历史题材人物画的要素
(一) 时代
(二) 事件
(三) 人物
(四) 环境
(五) 民族
二、中国当代历史题材人物画的表现手法
(一) 叙事
(二) 象征
(三) 重构
(四) 抽象
三、交替转型,有限复兴
(一) 部分画家在取材方式上尝试从直接反映转向间接反映
(二) 表现手法趋向于多元化
第四章 中国当代历史题材人物画面临的挑战
一、传媒时代与多元化绘画观念和题材的冲击
(一) 传媒时代的冲击
(二) 多元化的绘画观念和题材
二、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 笔墨与造型
(四) 审美思想的把握
第五章 中国当代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出路
一、具象与抽象兼得
二、笔墨与时代同步
(一) 在高度和内涵上体现当代性
(二) 在语言和形式上体现当代性
(三) 在材料和技法上体现当代性
三、自我与超我并行
(一) 强化创新思想
(二) 提高精品意识
(三) 彰显人文精神
四、政府与市场导向
(一) 借助政府平台,拓展生存空间
(二) 提倡自由创作,鼓励个体能动
(三) 完善投入机制,激发创作热情
(四) 发挥市场作用,拓展融资方式
结语
附录:“工程展”中国人物画清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二):作者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3774903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内涵、脉络与功能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 历史画和历史题材画
(二) 中国当代历史题材人物画
二、中国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历史脉络
(一) 发端
(二) 兴盛
(三) 转型
(四) 繁荣
(五) 中兴
(六) 衰败
(七) 复兴
三、中国历史题材人物画的三大功能
(一) 叙事功能
(二) 教育功能
(三) 审美功能
第三章 中国当代历史题材人物画的要素、手法与现状
一、中国当代历史题材人物画的要素
(一) 时代
(二) 事件
(三) 人物
(四) 环境
(五) 民族
二、中国当代历史题材人物画的表现手法
(一) 叙事
(二) 象征
(三) 重构
(四) 抽象
三、交替转型,有限复兴
(一) 部分画家在取材方式上尝试从直接反映转向间接反映
(二) 表现手法趋向于多元化
第四章 中国当代历史题材人物画面临的挑战
一、传媒时代与多元化绘画观念和题材的冲击
(一) 传媒时代的冲击
(二) 多元化的绘画观念和题材
二、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 笔墨与造型
(四) 审美思想的把握
第五章 中国当代历史题材人物画的出路
一、具象与抽象兼得
二、笔墨与时代同步
(一) 在高度和内涵上体现当代性
(二) 在语言和形式上体现当代性
(三) 在材料和技法上体现当代性
三、自我与超我并行
(一) 强化创新思想
(二) 提高精品意识
(三) 彰显人文精神
四、政府与市场导向
(一) 借助政府平台,拓展生存空间
(二) 提倡自由创作,鼓励个体能动
(三) 完善投入机制,激发创作热情
(四) 发挥市场作用,拓展融资方式
结语
附录:“工程展”中国人物画清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二):作者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3774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3774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