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废墟的挽歌—崔国泰“工业肖像”绘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4 04:44

  本文关键词:废墟的挽歌—崔国泰“工业肖像”绘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集体主义 工业废墟 现代性


【摘要】:废墟形象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当代艺术的表现题材中,艺术家用各种媒介和手段来呈现废墟形象。而本文的研究对象着眼于艺术家个体的代表系列作品,对作品中工业废墟的外在形象到内在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剖析。从当下的视角回看作品中的厂区遗迹,在比较中展开批判和反思。本文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崔国泰艺术创作中废墟形象的隐喻和现代性意义。崔国泰的工业题材的创作是从2000以后开始的创作的,他文革时期出生于老重工业基地沈阳,对于那些工业建筑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些为新中国发展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建筑虽然消失在历史洪流中,但在他的记忆烙下深深的印记。之所以要创作这一系列的作品,有必然也有偶然。他在798的大厂房画室被迫拆迁,让他对于这个让他颇有感情的大画室,一时无法接受,同时也彻底唤醒了脑海中的记忆和心底创作欲望。本文第一章先交代新中国工业化的背景,这是其绘画作品的大的时代框架。再通过崔国泰的《我失去的画室》为这一系列作品的发端,在起开始创作“工业肖像”系列前,艺术家本人去了老家对那些即将被拆迁的遗迹进行取材和实地考察。本文第二章先从系类创作的源起出发,艺术家开始着手创作工业肖像系列,其艺术创作中的形象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每幅作品中出现的场景或者事物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胜利号火车头、大厂房、大烟囱等都是重工业时代的标志,本章主要从象征意义中接的作品的时代性,这一章节主要探讨了怀旧的情绪。第三章中,从怀旧情节中继续深化,艺术家不仅仅只是怀旧,我们需要反思,而作品带给我们这样的思考,但历史是进步的,这些工业文明的产物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它们的消失是必然的,所代表的集体主义和国家意志也随之瓦解。虽然我们时代的进步摧毁了过去的某些文明,更加强调个性化,但是有些东西任然需要我们细细回味,而我们的时代也并非完美,再美好的事物总有阴影,立足当下的反思也显得尤为必要。第四章是延伸章节,废墟艺术是普遍存在的,在当代艺术中更加的多元化,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变迁,也造成了当代的废墟,这也给艺术家们带来很多思考和新的尝试。
【关键词】:集体主义 工业废墟 现代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1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绪论9-11
  • 1. 选题缘由及背景9
  • 2. 选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9-11
  • 一、新中国工业化时代及新时期创作背景11-16
  • 1.1 "工业肖像”的兴建和衰落11-13
  • 1.2 对逝去遗迹的视觉考察13-16
  • 1.2.1 寻找丢失的记忆:《我失去的画室》13-14
  • 1.2.2 被忽略与被毁灭的“工业肖像”14-16
  • 二、废墟上的慨叹16-28
  • 2.1 逝去的“伟大残骸”16-21
  • 2.1.1 时代的牺牲者:《捣毁冶炼厂》17-19
  • 2.1.2 黄昏的“悲歌”19-21
  • 2.2 追忆中的沉思21-28
  • 2.2.1 带着“胜利”向“前进”:《胜利号》和《前进号》21-24
  • 2.2.2 压抑的“囚笼”:《工人俱乐部》24-26
  • 2.2.3 矗立的纪念碑:《冶炼厂的三个大烟囱》和《五个高炉》26-28
  • 三、废墟下的思考28-37
  • 3.1 后工业时代的精神废墟28-30
  • 3.1.1 势不可挡的改革浪潮:《被拆散的火车头》28-29
  • 3.1.2 工人阶级形象的“退场”29-30
  • 3.1.3 个性化时代的到来30
  • 3.2 “工业肖像”中工业废墟的现代性解读30-31
  • 3.3 废墟中的集体主义与现代性的碰撞31-35
  • 3.3.1 英雄的时代与自我的独舞33-34
  • 3.3.2 集体的荣誉与现代人的信仰缺失34-35
  • 3.3.3 集体的温情与现代人碎片化的冷漠35
  • 3.4 走出废墟——站在废墟上期待未来35-37
  • 四、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废墟”的呈现37-40
  • 4.1 当代废墟与城市变迁37
  • 4.2 废墟在当代艺术中的表现方式37-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3
  • 致谢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基甸·舍贝里;李凤伟;王焱;;前工业城市[J];都市文化研究;2007年01期

2 盖湘涛;;一个自然和谐的老工业城市[J];诗潮;2009年07期

3 ;追寻工业文明的脚印[J];杭州(生活品质版);2013年06期

4 瑞君;;海防——越南的工业城市[J];世界知识;1956年13期

5 延善玉;张平宇;马延吉;李蕾;;沈阳市工业空间重组及其动力机制[J];人文地理;2007年03期

6 范溶栖;段海龙;;齐齐哈尔工业城市形成因素与现状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7期

7 韩一丹;;新天地:致杭州曾经的工业时代[J];杭州(生活品质版);2013年06期

8 陆伟芳,余大庆;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环境改造[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高宝柱;;中国工业形成独立完整体系的制度根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历史功绩概论之二[J];党史文汇;2006年08期

10 墨怡;马英;;杭锅搬迁,工业与城市的话别[J];杭州(生活品质版);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基甸·舍贝里;李凤伟;王焱;;前工业城市[A];都市文化研究(第3辑)——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C];2007年

2 罗清和;欧阳仁堂;;深圳工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战略研究[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左以专;刘智斌;邓守刚;徐远志;杨大锦;;老工业城市个旧的可持续发展与个旧霞石正长岩资源开发[A];中国老科协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研讨会文集[C];2006年

4 ;确立城镇化支点 推进城乡一体[A];中部崛起·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李绍明;李星星;;论都市的攀枝花模式[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6 傅崇兰;;工业园区形象的创造[A];中国城市形象战略与城市文明建设研讨会参阅文集[C];1997年

7 ;河北省灾害基本特征及减灾对策综述[A];论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全国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8 左以专;刘智斌;邓守刚;徐远志;杨大锦;;老工业城市个旧的可持续发展与个旧霞石正长岩资源开发[A];银龄睿智——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论文选编[C];2006年

9 南剑飞;赵丽丽;;基于盐都自贡的制盐老工业城市发展研究方略[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六辑)[C];2013年

10 曾善春;;实施工业富县战略 加快构建和谐武鸣[A];《实施工业兴桂战略 加快构建和谐广西》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涛;老“工业疮疤”变“城市之肺”[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2 本报记者 杨国庆;奋力推进老工业城市全面振兴[N];四川日报;2012年

3 记者 王存理 褚晓亮 宗巍;科技创新驱动的老工业城市答卷[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4 本报记者 莫艳萍;“原来工业城市也可以这样美”[N];广西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强力推进工业强市主战略[N];安徽经济报;2007年

6 康光;工业转变:走向新型[N];安阳日报;2006年

7 徐建一;全力推进工业强市[N];吉林日报;2006年

8 记者 武平乐;努力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城市[N];洛阳日报;2006年

9 丁力;工业强市是壮大兰州实力的必然选择[N];兰州日报;2006年

10 记者  喻佳 熊心权 代晓明;工业强市 加快老工业城市振兴[N];自贡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丁一平;1953-1966工业移民与洛阳城市的社会变迁[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春花;水资源约束下资源型城市生态工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3 曾冰;基于知识吸纳的老工业城区转型发展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新君;阜康产业园在建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

2 祖建;工业衰落小城镇复兴策略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3 费腾;废墟的挽歌—崔国泰“工业肖像”绘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马兰;东北老工业城市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5 李爱诚;长沙工业发展战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6 蔡永丰;哈尔滨市工业投资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7 王小曼;济南市工业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茅坚鑫;1958-1960年间的工业“大跃进”[D];南京大学;2013年

9 付冶;云南省工业产业布局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周明长;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工业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163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5163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e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