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画的文学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宋代文人画的文学性研究
【摘要】:文章对宋代文人画的文学性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从文学性在宋代文人画的背景梳理及代表画家、文人画中文学性的体现以及宋代文人画文学性的原因分析等方面全面分析了绘画艺术与文学艺术在宋代文人画中的结合。宋代文人画具有一些不同于往代文人画作的明显特征,如文中展现的以苏轼、李公麟、米芾父子等为例,将宋代文人画家完美的人格追求,绘画作品简约的画风推崇和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文采呈现出来,作为表达文学传承的手段,以及出于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思考。鉴于文人画作的创作者多为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他们将文学修辞手法与绘画娴熟地结合起来,通过比拟、夸张等手法,或自比清高气质,或寄托情思,或表达志向,赋予抽象的文学思想以具体的艺术形象。宋代文人画的社会文化基础,除了和经济繁荣有关之外,和社会总体意识中的“崇文”风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其大背景是宋代统治者的重文政策及整个社会性的崇文时尚。宋代文学、艺术思潮的活跃、繁荣都推动了文学与绘画艺术在文人士大夫创作中的融合,宋代文人士大夫地位不断提高以及独特的思辨方式,带动了文化相关领域的兴盛和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品位的提升。宋代文人全面的文学素养、完美的人格追求、简约的绘画风格与深邃的意境营造都为文人画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气质。宋代文人画形成了注重神似、讲究笔墨和诗词入画的艺术特色,与当时的文学发展以及文人士大夫的素质密切相关,宋代文人画在诗词入画方面尤为引人注目。吸收前朝诗歌优秀传统,宋词在艺术成就上达到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新的巅峰,其影响遍及书法、绘画、音乐等各种艺术形态,尤其是为文人士大夫绘画创作提供了大量精妙的素材。文人士大夫擅长用诗词中优美的语言环境来对应简逸的文人绘画。文人画中意境的营造,其实正是其文学性最为直观的体现。宋代文人画不拘于形象,笔墨潇洒,画面效果诗意浪漫,在南宋时出现了画面大量留白的手法。在写作过程中采用图像学研究、文献研究、归纳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结合相关图片和文字史料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理论探讨,对宋代文人画中的文学性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并对其价值和影响作出了尝试性探索和评价。
【关键词】:文人画 文学性 诗词入画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3
- 绪论13-19
- 一、研究意义13
- 二、文献综述13-16
- 三、研究方法16-17
- 四、研究背景17-19
- 第一章 、宋代文人画的背景梳理及代表画家19-31
- 第一节 宋代文人画的背景梳理19-24
- 一、绘画风格的发展改变20
- 二、经济的发展促使雅俗文化的共存20-22
- 三、文人身份的提高22-24
- 第二节 宋代文人画的代表画家及主要作品24-31
- 一、苏轼24-25
- 二、李公麟25-26
- 三、米芾 米友仁26-28
- 四、王诜28-29
- 五、文同29-31
- 第二章 宋代文人画中文学性的体现31-41
- 第一节 宋代文人画中的文人形象31-34
- 第二节 宋代文人画中文学修辞手法的运用34-41
- 一、比拟34-38
- 二、夸张38-41
- 第三章 宋代文人画中文学性的原因分析41-65
- 第一节 宋代文人画的社会文化基础41-50
- 一、崇文的社会背景41-42
- 二、艺术文化思潮影响42-49
- 三、文人的思辨方式49-50
- 第二节 宋代文人的文学素养与文人画特点50-55
- 一、文人全面的文学素养50-52
- 二、文人完美的人格追求52-54
- 三、文人画简约的画风与深邃意境54-55
- 第三节 宋代文人画的文学性之惯性影响55-65
- 一、注重神似56-57
- 二、讲究笔墨57-58
- 三、诗词入画58-65
- 结论65-69
- 参考文献69-71
- 致谢71-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玲玲;禅宗对唐宋文人士大夫艺术境界的影响[J];艺术百家;2005年05期
2 陈爱平;宋朝以后文人士大夫的梅花情结[J];江汉论坛;2005年05期
3 张文静;;唐宋贬谪文人的自我精神重建[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郭友亮;;宋代文人士大夫占卜活动探析[J];社科纵横;2008年03期
5 李春青;;“文人”身份的历史生成及其对文论观念之影响[J];文学评论;2012年03期
6 李修松;唐宋时期的文人会社[J];中国史研究;1995年03期
7 袁函琳;;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栖居态度[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年05期
8 王旺声;;“文房四宝”雅号趣谈[J];半月选读;2010年15期
9 赵珩;;春节中的闲适——清末民初文人士大夫的春节活动[J];中华文化画报;2013年02期
10 徐子方;辽金元文学与文人境遇[J];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春青;;汉代帝王与文人趣味之形成——以《文心雕龙·时序》为线索[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2 陶然;;社会变迁与文学[A];孔目湖讲坛录[C];2006年
3 张再林;;从白居易到苏轼——唐宋文人心路历程一瞥[A];东方丛刊(2002年第1辑 总第三十九辑)[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蔚;明清云南的文人[N];云南日报;2001年
2 虞云国;何以文人不自由[N];中华读书报;2013年
3 冯兵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理学兴起于宋代政治与思想文化的互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徐子方;从另一角度看文人境遇与辽金元文学[N];光明日报;2003年
5 张佳林;“有意思吗”之中外之别[N];音乐周报;2010年
6 陈丹青 著名画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或能浴火重生,终是断续有别[N];南方周末;2011年
7 ;说“书卷气”[N];中国艺术报;2002年
8 秦序;古琴的瑰丽文化色彩[N];中国教育报;2004年
9 杨家安;北宋时期的道德整饰饬[N];吉林日报;2006年
10 孟玄;也说香文化[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灿朝;明末清初越中文人及文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滢;传统山水画“三远”空间意境在当代文人建筑中的表达[D];南昌大学;2015年
2 张娜;宋代文人画的文学性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3 张晶;文人身份重构与晚明文学新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赵晓娇;元至民国时期什刹海地区的文人活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5 刘晨;贞元、大和年间政治对文人关系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冯晓婷;文人故事、报刊演义与娱乐剧本[D];安徽大学;2013年
7 陈曦;观念与实践:明清江南文人书斋设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8 易伟奇;南宋江湖文人的家国意识[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9 李艳杰;南宋中后期婺州文人及其创作[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杜龙女;苏轼和苏门文人亭堂记研究[D];青岛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793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579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