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85新潮思想影响下的重庆地区木刻艺术

发布时间:2017-08-03 06:21

  本文关键词:85新潮思想影响下的重庆地区木刻艺术


  更多相关文章: 木刻艺术 85新潮 重庆版画 巴渝传统文化


【摘要】:“85美术新潮”是中国当代美术史中的重要转折点,黑白木刻艺术在其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木刻艺术迎来了二十世纪最大的转型时期。文章首先分析了85新潮中木刻艺术的具体变革转变方式和留下的启示,从题材、构图模式、技法语言、木刻艺术艺术教育五个方面分析了木刻艺术全面蜕化的历史进程,并且论证了85新潮对90年代和新世纪木刻艺术做出开创性的引导方向。重庆地区木刻艺术在我国木刻艺术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85新潮的转变中又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在创作群体、对现实主义艺术的延续特别是在对巴渝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上有别与其他地区的艺术特点,在90年代成为重庆地区木刻艺术创作主力的中年一代艺术家继承85新潮的精神,在艺术理念、木刻艺术语言上都推动了当代木刻艺术的发展,文章具体分析了几位具有代表性重庆地区木刻艺术家的作品,从康宁、戴政生、戚序、黄作林四位中年艺术家作为范例和切入点,他们虽然在表面的视觉形态上各具特色,展现了新时期木刻艺术在形态上的多样化状况,但是在对85美术新潮思想的继承上又殊途同归,特别是对于传统艺术的态度都是扎根在传统艺术的土壤上充分吸收和发扬了传统艺术的精华,他们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创作从具体视觉形态和创作理念上阐述了85新潮之后20多年中重庆地区木刻艺术的变革与发展。
【关键词】:木刻艺术 85新潮 重庆版画 巴渝传统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17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8
  • 绪论8-11
  • 研究思路9-10
  • 研究的方法10
  • 存在的问题10-11
  • 第一章 85新潮对巴蜀地区木刻艺术的影响11-21
  • 1.1.85新潮美术对中国当代木刻艺术影响的体现11-14
  • 1.1.1.85新潮的历史环境11-12
  • 1.1.2.85新潮的历史进程反思12-14
  • 1.2.85美术新潮中木刻艺术的变革14-19
  • 1.2.1 黑白木刻创作主体的变化15-16
  • 1.2.2 题材的变化16
  • 1.2.3 构图模式的变化16-18
  • 1.2.4 木刻技法语言的变化18
  • 1.2.5 木刻艺术教育的变化18-19
  • 1.3 85新潮美术对木刻艺术的启示19-21
  • 第二章 重庆地区木刻艺术特色21-27
  • 2.1 重庆地区人文与地域环境21
  • 2.2 现代版画史上的重庆木刻艺术21-22
  • 2.3.八九十年代重庆地区木刻艺术特点22-25
  • 2.3.1 木刻艺术家的学院化22-24
  • 2.3.2 延续的现实主义精神24
  • 2.3.3 对巴渝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视24-25
  • 2.4 新时期重庆地区艺术活动25-27
  • 第三章 85新潮以来的重庆木刻艺术家27-46
  • 3.1.对木刻艺术媒介语言的探索与突破--康宁27-31
  • 3.2.对生命的精神体验--戴政生31-36
  • 3.3.对传统巴渝文化的继承与应用--戚序36-40
  • 3.4 西方艺术影响下的东方审美情怀--黄作林40-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49
  • 附录49-50
  • 致谢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小所;艺术语言:发话主体感知世界的言语形式[J];学术探索;2002年05期

2 洪泉;;艺术命题论[J];艺境(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吕澎;作为学科的“艺术史”及其相关学科[J];新美术;2003年03期

4 汤志刚;形色的重组架构与艺术语言的再生[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王亮,章建刚;如何规定艺术[J];哲学研究;2004年05期

6 白松;艺术语言的超越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彭亚丽;“共性”的生活 “个性”的艺术[J];美术观察;2004年06期

8 饶平山;楚文化装饰艺术语言[J];求索;2004年09期

9 翟应增;论艺术语言的产生是感知觉变异的结果——艺术语言产生的心理分析之三[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陈璐;材料·观念·艺术语言[J];装饰;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欣淼;;关于艺术的民族性与艺术交流[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李敏;;创新设计中民族艺术语言应用的一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陈文武;;对当代艺术与地域美术的思考[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启军;;创造:书籍设计者的使命[A];中国编辑研究(2004)[C];2004年

5 李安乐;;文化研究视域下的精神图式关怀——丁方及高氏兄弟九十年代艺术的个案研究[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苏典娜;;从徐冰看当代艺术的“后殖民批评”[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陈向兵;;“精度抽象”:未来艺术的一种可能——以钟曦作品为例[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8 陆玉麒;;书法艺术与区域旅游资源开发[A];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C];1989年

9 李全;;艺术设计中形象思维的特质[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10 李传友;;怎样学好书法[A];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收藏家、艺评家、大连万达集团艺术品投资负责人 郭庆祥;伪艺疯狂[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刘伟冬邋居其宏 方仪 沈义贞;通过中国艺术塑造“艺术中国”[N];中国艺术报;2007年

3 特约记者 舒洁邋实习记者 薄婷婷 姜梦醒;凝眸艺术世界:色彩与旋律是两个翅膀[N];国际商报;2007年

4 朱其;作为拯救的艺术[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郭持宝;对当代艺术语言浅思[N];大众科技报;2008年

6 荣剑;第三空间:抽象艺术的中国力量(下)[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道沿圣以重文 圣因文而明道[N];文艺报;2009年

8 ;当代艺术的意义何在[N];解放日报;2009年

9 王文章;“写实画派”的价值[N];中国文化报;2009年

10 文化部副部长 王文章;中国艺术的当代性建构[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政;价值·生活·想象[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谷涛;体验的逻辑—现象学视野下的美术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冯莎;艺术在别处[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曾令香;多元互动:公共艺术创作方法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

5 刘泰然;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军;再议摹仿与米梅西斯(mimesis)[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7 王琰;迟暮的玫瑰[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8 黎旭;自由观看[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9 邵军;唐代书画理论及其审美观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10 沈军;拟真语境下超真实与超绘画互动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应增;艺术语言产生的心理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孙大棠;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的“观众”与“西方”[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3 孙婧;卡通艺术的精神家园[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明元;诗意的艺术语言与语文教学[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洪毅;“观念”介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艳俗艺术的社会指向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育彬;普通语言与艺术语言的功能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杨刚;艺术语言的言语生成机制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邱渊;艺术语言与审美体验的互动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叶萍;“气韵”与“韵律”[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吕亚萍;论艺术语言的弹性美[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6130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6130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5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