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以光为媒介的视觉艺术语言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2 08:37

  本文关键词:以光为媒介的视觉艺术语言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视觉艺术语言 光性 视知觉 感知觉 情感


【摘要】:目前光在国内外的各个领域被广泛的应用着,这种广泛性在今天的艺术作品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在论文的写作之前,我阅读了大量与光有关的艺术类学术论文,发现可以根据其不同的研究方向对现有与光有关的艺术类学术论文进行归类,在这里我概括的将其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针对画家个人用光技术、技法的研究,比如《油画艺术中光的运用》、《谈光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伦勃朗犹太新娘油画语言研究》等等;第二类是在西方哲学发展脉络中去探讨光和各时期哲学思想体系的具体关系,比如《西方绘画中光的理论及其演进》等论文;第三类是从摄影、媒体、装置用光的角度进行介入分析的,比如《光效应艺术新空间》等论文。当下我们对光的研究实践,在平面和电影图像、室内和室外空间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延伸,光在各类艺术领域的运用上都更加能够满足今天人们的内在需要,它已经突破了人们以前单视角进行研究的定式,所以我们就不能再笼统的说研究古典或现代主义油画中的用光,也不能再局限的去研究某位画家的用光方式了。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在不断的被创造出来,光应用于今天的视觉图像也在不断的被创造出来,作为创作者和受众的我们在心理和情感上更有了微妙的变化。针对以上的种种原因,光在今天的艺术作品中应怎样被定义甚至说是否应被定义,应该引起我们去重新认识和深思了。在论文结构上,本文开篇通过详实例证推论出了视觉艺术作品中光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这让我们意识到了“视觉艺术中光是人类情感传达的统摄物”,依据此结论我将光作用于人视觉的方式提取了出来进行研究,分层递进的探究了光作用于人眼的感觉、知觉规律,并在人基本共性认知前提下具体的探讨了光的语言对人主观感知的引导,使之自然过渡到艺术作品的情感层面,在总结中我发现并提出了“光性”这一概念。以此概念为导向让我们看到了光在当下艺术图像中的整体应用趋势和特征,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在自己作品上更合理用光的同时,进一步思考“光性”所引领的建设性精神和情感导向了。在研究方法上,论文主要以对比法和文献法两者整合来完成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其中文章第二、三章节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展开,来对以光为媒介的视觉艺术语言进行归纳,来总结光存在于视觉图像的目的、本质和意义,并进一步在得出的结论“视觉艺术中光是人类情感传达的统摄物”基础上根据光与人类感觉、知觉、情感的关系展开逐层分类分析。论文的文献参考主要以相关书籍、期刊、论文和网络资源为主,以光和人类情感为线索有针对性的进行图像分析和个案研究。论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界定相关名词概念,这一章主要介绍光的内涵和美学本质。第二章为梳理光的视觉艺术语言特点,这一章以光在视觉艺术作品中的应用为主和文字中的应用为辅,从两方面展开论述并得出结论。第三章为光在视觉艺术语言中的传情达意,这一章是研究探讨作为视觉艺术语言的光与人类情感的具体关系。第四章为个人体验下的光性视角,这一章主要写自己对于视觉艺术语言光的研究总结,进一步重申了建立在“光情合一”基础上并超越了个人的情感和生命状态的“光性”概念。以视知觉为基础的格式塔完型理论是本文分析光与人类情感关系的理论依据,文章以人的视知觉体验为依据来分析视觉艺术中光和人类基本情感状态的关系,并跟据完型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光和人类情感的具体关系。罗素的中立一元论是文中“光性”概念成立的理论依据,他的中立一元论认为:“世界的终极实体既非心,亦非物,而是一种比两者都更根本的材料即感觉;心物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差别,两者乃殊像的不同组合的结果,或者说两者都是抽象逻辑的构造。”文章以罗素的中立一元论观点来进一步说明作为视觉艺术语言的光不是我们固有视觉里的光,而是经过了人视知觉、感知觉作用处理下的光,更是人感觉体验、意识加工和情感创造的结果。文章在展开例证方面,首先以西方美术史用光的图像脉络为依据来总结光在任何时期都能反映出来的共性特征,然后以视觉艺术作品中实体光、元素光、实验性光的具体案例为参照让我们根据视知觉感知的方式去具体分析光和人类情感的关系,文章最后以当下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和现象为案例分析探讨了光在今天整体文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总结出了人类视知觉感应下的“光性”特质,并以一种光性的视角对我们的艺术方法论和生活方式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视觉艺术语言 光性 视知觉 感知觉 情感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20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4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0-11
  • 1.2 界定相关名词的概念11-12
  • 1.2.1 光的概念11
  • 1.2.2 艺术语言11-12
  • 1.2.3 视觉艺术语言12
  • 1.3 研究的内容提纲和方法12-14
  • 1.3.1 内容提纲12-13
  • 1.3.2 研究方法13-14
  • 第二章 梳理光的视觉艺术语言特点14-24
  • 2.1 光在文字语言中的应用特点14-15
  • 2.2 光在视觉艺术图像中的应用特点15-22
  • 2.2.1 古典艺术图像中的用光方式研究15-17
  • 2.2.2 现代艺术图像中的用光方式研究17-20
  • 2.2.3 当代艺术图像中的用光方式研究20-22
  • 2.3 小结22-24
  • 第三章 光在视觉艺术语言中的传情达意24-44
  • 3.1 视觉艺术语言光与人类感觉、知觉的关系24-27
  • 3.2 以光为媒介的视觉艺术语言与人类情感的具体关系27-42
  • 3.2.1 实体光的设计与人类情感的关系27-33
  • 3.2.2 元素光的设计与人类情感的关系33-39
  • 3.2.3 当下建设性、实验性光的应用表达39-42
  • 3.3 小结42-44
  • 第四章 个人体验下的光性视角44-46
  • 4.1 个人体验下的当代艺术用光特点分析44
  • 4.2 用一种光性的视角来看艺术和生活44-46
  • 参考文献46-47
  • 致谢47-48
  • 附件48-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闵洁;;创造新视觉——“视觉艺术”与“科技”的对话[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年10期

2 钟文婧;;网络视觉艺术下的大众文化[J];美术大观;2008年08期

3 刘冰;王逢瑚;邵尉;;设计与激情——论视觉艺术的情感因素[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年11期

4 陆涵丽;;视觉艺术现状之断想[J];大众文艺;2010年08期

5 吴为山;视觉艺术心理论纲[J];民族艺术;2001年03期

6 季国强,贺芳玲;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及特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03期

7 练春海;;时间在视觉艺术中的存在与传达[J];艺术·生活;2003年02期

8 马钦忠;当代视觉艺术对媒体的依赖[J];美术观察;2003年01期

9 王文杰;身体现象学与视觉艺术[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龚浩;论视觉艺术中的科学精神[J];装饰;2004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吕力平;;文学与美术创作思维共同性的探讨——关于文学是想像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的辨析[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2 陈涛;;浅析游戏过场动画中的视觉艺术[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晖;视觉艺术管理离我们有多远[N];北京日报;2003年

2 商报记者 周晓;视觉艺术开启另一扇门[N];北京商报;2012年

3 记者 朱永安;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开幕[N];中国文化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王臻青;解读视觉艺术[N];辽宁日报;2003年

5 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嘉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胡晶;大力彰显党的诞生地的视觉艺术力量[N];嘉兴日报;2013年

6 吴静;视觉艺术,改变的不仅仅是形式[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 陈炼;浅谈视觉艺术[N];美术报;2014年

8 太原市城市雕塑研究院 张建设;汽车工业中的视觉艺术[N];山西日报;2004年

9 唐士军;韩秉华沪上“卖”创意[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6年

10 湖北美术学院院长 徐勇民;唤醒视觉艺术教育中的尊重意识[N];光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欢;维吾尔族视觉艺术的族群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平山;视觉艺术的“冲突美学”和经验转换[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刘晓冬;同异转化在视觉艺术中的生成[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3 杨宇;装置设计中空间形态的应用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4 马璐;试论当代中国视觉艺术的悲剧审美[D];吉林艺术学院;2016年

5 李帅;以光为媒介的视觉艺术语言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6年

6 曹建中;奥运视觉艺术的设计探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汪东升;时间—视觉艺术创作中日益重要的参与因素[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8 白晓静;由视觉图像所传导的知识、审美与文化[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艳;视觉艺术美在“富有包孕性的顷刻”[D];齐鲁工业大学;2013年

10 刘军平;“半”状态—当代视觉艺术设计方式的思考[D];大连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998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8998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e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