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漫画的创作及传播研究
本文关键词:数字漫画的创作及传播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数字漫画 创作 剧本 设定 分镜 后期 传播
【摘要】:早于十五世纪的欧洲,一些艺术作品便出现了夸张变形的人物造型,而托马斯·罗兰森具有现代意识的绘画作品,更是奠定了西方漫画的风格。而后,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一批以针砭时弊为创作题材的讽刺漫画家大量涌现并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漫画热潮。直至今日,漫画已经作为一种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大众普及性读物,镜头语言的运用使漫画将变焦、广角、俯视等多种电影的表现手法融入自身,拥有了电影般的动感;同时,可以媲美小说的故事情节与叙事方式也使漫画成为影视、游戏、动画等改编的重要途径,其对文化娱乐产业的影响已然不容忽视。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漫画的创作与传播由传统的纸质印刷转化为数字平台,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漫画形式——数字漫画。数字漫画不仅凭借自身易于传播的方式而迅速风靡全球,同时,其良好的阅读体验,随手可得的下载模式也极大的冲击了传统的漫画行业,在其强劲的发展态势下,必将对漫画产业甚至文化产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与传统的漫画相比较数字漫画拥有何种特征便显得非常值得我们探究。同时,日益膨胀的数字漫画作品在传播过程其暴露出来的种种负面效应也值得我们的关注与反思。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数字漫画正以飞快的速度迅速占领市场,而数字漫画创作者与阅读者正以前所未有的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本文主要从数字漫画的背景、意义、概述、创作、传播等方面展开阐述,研究数字漫画的发展情况,探索数字漫画的创作特征与传播机制,希望可以对我国的数字漫画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提出有效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数字漫画 创作 剧本 设定 分镜 后期 传播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218.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0
- 1.1 数字漫画创作与传播研究的背景及意义8-9
- 1.2 研究水平及国内外动态研究9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9-10
- 第二章 数字漫画概述10-12
- 2.1 数字漫画的定义10
- 2.2 数字漫画的发展10-12
- 第三章 数字漫画的创作分析12-15
- 3.1 数字漫画的创作特征12
- 3.2 数字漫画的剧本特征12-13
- 3.3 数字漫画的设定特征13
- 3.4 数字漫画的分镜特征13-14
- 3.5 数字漫画的后期特征14-15
- 第四章 数字漫画的传播分析15-18
- 4.1 数字漫画的传播特点15
- 4.2 数字漫画的传播效应15-16
- 4.3 数字漫画的传播保护16-18
- 第五章 结论18-19
- 参考文献19-20
- 致谢20-21
- 作品集21-2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卫东;;一部有多维视角的学术佳作——评《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J];新闻战线;2006年11期
2 赵丹丹;;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评曹萌的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系列著作[J];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3 吴平平;;戏曲传播研究:起源与展望[J];戏剧文学;2009年03期
4 艾琳·米汉;赖昀;;文化研究与批判传播研究[J];新闻大学;2011年01期
5 胡正荣;姬德强;;寻找新范式?中国传播研究的现实困惑与未来想象[J];文化与传播;2012年01期
6 冯光钰;我与传播研究──《中国同宗民歌新论》自序[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7 常燕荣,蔡骐;民族志方法与传播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付玉辉;;2012年对外传播研究特征[J];对外传播;2013年01期
9 刘力恺;;国学的传播研究[J];才智;2013年02期
10 康修机;黄柳;;学院派动画的市场与传播研究[J];大众文艺;2013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编委会[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2 祝建华;;传播研究国际化的国际经验:个人学术训练与机构奖惩体制的影响[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3 张明新;佘建兰;;世纪之交的传播研究现状与趋势——以对1994-2005年《新闻与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为例[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佳璧;;体育赛事推广中的电视营销传播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5 王静;;后奥运时代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6 陈韬文;;理论化是华人社会传播研究的出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处理[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7 张咏华;;试析2005年中国的国际传播研究——以若干新闻传播学刊物为例[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谢静;;社区传播:空间与人的网络重构(摘要)[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9 贾静;李汀;徐延;;我国新媒体体育传播研究现状的内容分析[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10 卞清;;修正“成见” 建构“象征”——文化社会学视野下危机传播研究的想象和可能性[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杜孟战略传播研究项目正式启动[N];中华新闻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张翼;整合各方资源 推动西藏对外传播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韩鸿;发展传播研究需要“中国模式”[N];光明日报;2014年
4 实习记者 张君荣;国际传播研究亟须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理论范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恳;开展和加强中医国际传播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6 华子;传播研究法[N];中华新闻报;2001年
7 汪大勇;北语成立首善之区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中心[N];光明日报;2007年
8 记者 仇逸;新媒介普及上海领先[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9 吴予敏;传播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胡翼青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超越功能主义:何以必要与如何可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韩瑞霞;美国传播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分野与融合[D];上海大学;2010年
2 李萌;美国发展传播研究的历史考察:发展传播现代化范式的生成、危机与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曹书乐;论英国传播研究——一种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的考察[D];清华大学;2009年
4 张婷;科学传播研究的可视化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陈世华;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孙德宏;新闻的审美传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曾庆香;微公益传播研究—主体.模式.影响[D];武汉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俊阳;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人的关系传播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2 吴君;抵抗与表演:“吐槽文化”的传播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张丽红;《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4 吴越;权力的转移:20世纪20年代美国传播研究的兴起[D];南京大学;2013年
5 梁爽;“沈阳招聘”微信公众号运营与传播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6 李宏松;数字漫画的创作及传播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7 秦胜南;建筑实物传播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8 綦天哲;国外区域品牌传播研究的现状与趋势[D];兰州大学;2013年
9 甘新素;政府微博传播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10 阳志标;当代中国婚恋广告的性别形象传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93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993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