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敦化与审美愉悦——牟宗三论圣人化境对美学研究的启发
本文关键词:大德敦化与审美愉悦——牟宗三论圣人化境对美学研究的启发 出处:《文艺研究》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依牟宗三,儒家所言的圣人化境是一大德敦化的境界。实现这一境界的途径是笃实的道德实践工夫:一是罗近溪所极力弘阐的破光景工夫;二是胡五峰所特彰的逆觉体证工夫。儒家的德行优位化世智慧,特别注重通过道德实践而实现生命的向上奋斗,然此则意味着生命力的耗损,故道德快乐与审美愉悦界限分明。若从儒家圣人化境处切入,则会发现从道德实践又实可通达审美愉悦。这恰是牟宗三关于宋明儒学的思考对美学研究的建设性意义与特别贡献。
[Abstract]:According to Mou Zongsan, the realm of sainthood said by Confucianism is a realm of great virtue and Dunization. The way to realize this realm is the sincere moral practice: one is the time of breaking the scene that Luo Jinxi tried his best to expound; The second is Hu Wufeng's special anti-perception of body evidence. Confucianism's virtue and excellence in the wisdom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through moral practice to achieve the upward struggle of life, but this means the depletion of vitality. Therefore, the boundary between moral happiness and aesthetic pleasure is distinct. This is the constructive significance and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Mou Zongsan's thinking on Song Ming's Confucianism to aesthetic research.
【作者单位】: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牟宗三美学的自由观念研究”(批准号:10XJC720003)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社科专项项目(批准号:ZW1109)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B222
【正文快照】: 一、圣人化境与大德敦化儒家义之圣人化境,最早是透过孔子之生命表现出来的。孔子以其真实生命将仁活泼泼地展示出来,并以此立一仁教。故欲体认儒家义之圣人化境,则应该从孔子之真实生命处入。而且其最关键的是切实地意识到孔子所表现出来的仁是其真实生命之核心内容与根本方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2 张振国;蒲松龄痴狂意象论[J];蒲松龄研究;2003年01期
3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4 陈才训;时世平;;《剪灯余话》:“薇垣高议”——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风教意识[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5 刘斌;;明代“土达”及其归宿[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6 朱仰东;;“郭孝子寻亲”本事再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7 江海;从四无说看王阳明的四句教[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10 翟奎凤;;致良知与致中和——王阳明中和论思想发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瑞昌;;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厚德”精神[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3 周翻翻;;浅析平坝第一进士陈法与王阳明的思想文化渊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郑奕;;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6 宋荣培;;东亚思想中有机整体主义的哲学意味(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7 林炊利;;教化欲望~*的悲剧——李贽的教育话语抗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徐永文;;王阳明与书院关系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梁尔铭;;明代乡试考官的选取制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杨增强;;碑志所见明清时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4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7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献忠;从精英文化到大众传播[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迎芬;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文芝;万历朝的市民运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忠彬;浅析明代皇族宗室犯罪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飞;陈维崧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要琦;李东阳法律思想初探[D];湘潭大学;2010年
8 刘文英;文征明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邱海珍;《连城璧》、《十二楼》女子形象考察[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黄漫远;明中后期儒学平民化进程中书院教师角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勇;;牟宗三对儒学诠释的理论依据及其哲学架构[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9期
2 王秋;;哲学对勘:牟宗三判定朱熹“别子为宗”之理路[J];学习与探索;2010年02期
3 王秋;;牟宗三别子为宗理论判析[J];学术交流;2010年04期
4 黄勇;;评牟宗三对儒家基本精神的理论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王秋;;牟宗三判定朱熹别子为宗标准的疏解与反思[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杨泽波;;“坎陷”概念起于何时?——关于牟宗三“坎陷”概念提出过程的考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王广;;牟宗三“唯‘道德心'辩证法”思想试论[J];齐鲁文化研究;2010年00期
8 张锦波;;浅论《心体与性体》中“体”字的内涵[J];理论界;2011年07期
9 杨泽波;超越存有的困惑——牟宗三超越存有论的理论意义与内在缺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张健捷;乾坤并建 超越内在——牟宗三后期易学思想研究[J];周易研究;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亦男;;从牟宗三先生的朱子研究探讨朱子思想中的现代性[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2 高来源;;“实践境遇”:绝对道德律令的域限——从现代性的角度对杜威道德实践理论的基础性释读[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杨泽波;;道德他律的尴尬——牟宗三判定朱子为道德他律献疑[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德仁;;新儒家说易[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迎年;;孟子:一个道德形上学家?——在“心”与“利”的剥离中对话现代新儒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6 墨子刻;;道统的世界化 论牟宗三、郑家栋与追求批判意识的历程[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7 刘述先;;五年来的学思[A];时代与思潮(5)——文化传统辨证[C];1991年
8 东方朔;;评儒家道德独断论[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9 罗义俊;;中国儒学:大综和系统[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10 陈延琳;;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的批判继承[A];’9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继民;牟宗三的浩然之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深圳商报记者 夏和顺;我和哲学有个约会[N];深圳商报;2011年
3 胡伟希 (本报书评人);“内圣”如何通向“外王”[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新儒家眼中的儒学精神[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5 丁为祥;探索之路[N];光明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陈占彪 录音整理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 苏柏诚 杨雅婷 郭宗彦 等;儒学革命: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晓方 吴凤娥;儒学:文化的呼唤[N];湖北日报;2005年
8 著名哲学家 李泽厚;儒学四期与转换性创造[N];河南日报;2005年
9 独立演讲人:李泽厚;儒学四期与转换性创造[N];经济观察报;2005年
10 郭沂;儒学当代发展的回顾和展望[N];人民政协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现代探寻[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兴国;从逻辑思辩到哲学架构[D];南开大学;2000年
3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郭荣丽;文化理念的构建与落实[D];黑龙江大学;2008年
5 法帅;现代新儒家历史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张三萍;现代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魏彩霞;全球化时代中的儒学创新[D];浙江大学;2003年
8 赵玉;道家与儒家的生态观与审美观[D];山东大学;2006年
9 赵杰;两种生命的学问[D];山东大学;2006年
10 高利民;有无“之间”[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秋;“别子为宗”:思想史的真实与现代性诠释的辩证[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孔林;生命的圆善[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马精;牟宗三对张载哲学思想的诠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林;论荀子之“心”的二重涵义[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杨秋泓;人伦等第在荀子分之概念中的意义[D];复旦大学;2009年
6 廖晓炜;孟子性命之辨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李世阳;张载人性论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8 郑贺;王阳明心性论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董甲河;唐君毅生死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魏巍;牟宗三“历史哲学”浅论[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59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59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