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审美态度的转变——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回顾与评说

发布时间:2018-01-11 12:21

  本文关键词:审美态度的转变——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回顾与评说 出处:《思想战线》199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审美态度 西方美学 二十世纪 审美对象 审美经验 形式主义美学 美的对象 本体论 经验美学 审美活动


【摘要】:正 不论东方美学还是西方美学,二十世纪都是一个走入困境又寻找出路的时代。(尽管中国美学的困境和“突围”是二十世纪晚近的事)。本世纪初的1903年,威廉·奈德在《美的哲学》一书中开头第一句就预言:“美的本质问题将作为一个理论上无法解答的问题被放弃。”这个预言尽管没有完全应验,但却符合了二十世纪美学的总体趋势:本体论美学走向终结,经验美学大角度崛起。这就是引入注目的西方美学重心的转移——从客观论转向主观论,从本体论转向审美经验。由于审美主体和审美经验的被强调,“审美态度”就被历史地推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审美态度的转变为视角,我们就会对二十世纪美学的原野有着一个比较具体和清晰的切入点,同时,也会对二十一世纪美学的走向提供一个思考的基础。
[Abstract]:Whether eastern aesthetics or western aesthetics. 20th century was both a time to enter into difficulties and find a way out. (although the dilemma of Chinese aesthetics and the "Breakthrough" were the late days of 20th century. 1903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The first sentence in William Ned's philosophy of Beauty is that "the essence of beauty will be abandoned as a theoretically unsolvable question." this prophecy has not been fully fulfilled. But it is in line with the general trend of aesthetics in 20th century: the end of ontological aesthetics and the rise of empirical aesthetics. This is the shift from objective to subjective in the focus of western aesthetics. From ontology to aesthetic experience. Due to the emphasis of aesthetic subject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aesthetic attitude" has been historically recommended to an unprecedented height, with the change of aesthetic attitude as a perspective. We will have a more specific and clear entry point to the field of aesthetics in 20th century, and at the same time, we will also provide a basis for thinking about the trend of aesthetics in 21th century.
【分类号】:B83-06
【正文快照】: 不论东方美学还是西方美学,二十世纪 的鲜花,静观鲜花本身的美丽时,他的身心都是一个走人困境又寻找出路的时代。(尽 就是处于审美态度之中。而当他一旦想到把管中国美学的困境和“突围”是二十世纪晚近 鲜花用作室内装饰或赠送恋人,他就脱离了的事)。本世纪初的 1903年,威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中;;谈审美态度的培育与生态人格的养成[J];群文天地;2011年09期

2 张法;;美学:定义、经典、范围、内容[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3 邢建昌;;一部系统阐释雅斯贝斯美学独特风貌的专著——评孙秀昌《生存·密码·超越—祈向超越之维的雅斯贝斯生存美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余开亮;;中西美学比较中的问题意识——读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5 李科林;;美的虚实之辨——读张法《美学导论》[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6 鲍俊晓;;萨特论审美喜悦[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宋薇;;美育与构建和谐社会[J];领导之友;2011年08期

8 宋伟;;现代性历史境况中的中西方美学问题[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9 曹佳丽;;浅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表现性特质[J];青年文学家;2011年16期

10 彭锋;;全球化视野中的美的本质[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宛小平;;美学和中国美学——兼与章启群先生商榷[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德胜;;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蒋孔阳;;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现代美学[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4 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全国美学会议学术报告会结束继续分组讨论美育等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7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刘家友;;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心理描述质性初探——中国传统美学在中西文化相碰撞初期何啻转向心理美学而未转向哲学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谢金良;;转型时期审美文化研究如何转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10 郭昭第;;美学的学科困惑、根源及策略[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晓雨;读《西方美学论稿》[N];文艺报;2001年

2 张政文;康德美学思想对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3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王文革;审美教育的立足点[N];光明日报;2009年

4 高建平;美学在文化间架起桥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高建平;中国美学三十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6 刘悦笛;当代全球美学的“文化间性”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吴高泉 广州大学俗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没有“美学”只有“乐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张永清;当下美学研究期待解决什么[N];文艺报;2003年

9 王学海;中国美学原点的反思和建设[N];文艺报;2005年

10 邓军海;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亟须解决的三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高金岭;论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翻译与引进[D];山东大学;2005年

2 周舒;20世纪英美美学原理的对象和范围[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3 刘琴;审美自律性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复旦大学;2009年

4 O@同壮;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暨南大学;2007年

5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胡俊;对接与缝合:新方法建构新美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7 董惠芳;杜夫海纳美学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9 郑龙云;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正华;重省·接受·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怀平;在断层和废墟上重构中国美学大厦[D];安徽大学;2005年

3 于m8;中国现代美学中“艺术”概念的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4 段立宪;当代西方美学发展趋势[D];兰州大学;2007年

5 刘筵莉;“美学”概念在中国近代的缘起与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毕小蕊;中西方“移情说”物我关系差异探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平盼盼;叶朗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12年

8 吴泽泉;从理念走向生活[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9 宋阳;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10 朱仁金;康德与李泽厚:西方美学中国化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09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09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c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