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现代性之批判:电视改变了人们的世界
本文关键词:审美现代性之批判:电视改变了人们的世界 出处:《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雷蒙德·威廉斯赞美电视的原因在于:电视呈现了一个全景式世界,丰富了人们的知识;电视提高了大众的参与程度,提升了民主水平;电视促进了全球的交往和对话,加快了共同文化的发展。同时威廉斯批判了电视:所谓全景式展示是有选择的,受制于经济和政治的控制;大众的政治见解被代理人所替代;全球交往中隐藏着文化渗透和文化同化。要想真正地发挥电视的作用,就应该做到:电视要尽可能展现一个真实的世界;要真正地吸引大众参与到政治讨论之中;还要提防和反击有目的的、有阴谋的文化渗透。
[Abstract]:Raymond Williams praised television because it presents a panoramic world that enriches people's knowledge; Television has raised the level of popular participation and the level of democracy; Television promotes global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 and accele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n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Williams criticizes television: the so-called panoramic display is selective and subject to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trol; Popular political opinions are replaced by proxies; Cultural infiltration and cultural assimilation are hidden in globa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play the role of television, we should do: television should show a real world as much as possible; To truly engage the public in political discussions; We must also guard against and counter-attack purposeful, conspiratorial cultural infiltration.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
【正文快照】: 自现代性滥觞起,审美现代性①就担负过现代性“自我确证”(哈贝马斯语)的重任,它还深刻地批判了现代性“,文明人在奴隶状态中生,在奴隶状态中活,在奴隶状态中死:他一生下来就被人捆在襁褓里;他一死就被人钉在棺材里;只要他还保持着人的样子,他就要受到我们的制度的束缚。”[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进书;;世界性知识分子和地域性知识分子:詹姆逊的双重身份[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R·威廉斯,陈越,赵文;电视:技术与文化形式(二)——技术的体制[J];世界电影;2000年03期
3 R.威廉斯,陈越;电视:技术与文化形式(三)——电视的形式[J];世界电影;200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小霞;;从抽象理性批判到资本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现代性诊断的批判与超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曾忆梦;;论本雅明的“追忆”概念及现代性的救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3 马剑银;;哈贝马斯的基本权利观——商谈论视角的基本权利体系重构[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4 姜涛;;法学通说: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J];北大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5 牛宏宝;;时间意识与中国传统审美方式——与西方比较的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吴楠;朱虹;;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政治意蕴[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7 党圣元;;新世纪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域[J];北方论丛;2009年03期
8 张晶;;当代文学艺术中的审美现代性因素[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9 高海青;李建华;;对交往行为理论批判的批判[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剑雷;;主人还是奴隶?——关于“认同何以成为问题”的读书札记[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饶曙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概念·策略·战略[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谢永康;;“天才”的出场——国外阿多尔诺哲学研究述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乔瑞金;;试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概念的深度理解[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7 董正爱;;生态秩序重塑的回应型法律范式解构——基于人类集体福祉超越市场逻辑的转型认识[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8 陈粤;;略论马克思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语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9 汪帮琼;;论知识的客观本质及其对于现代文明的复杂意义[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10 秦燕春;;“文化遗产”对当下精神生活的启示意义——以“苏州评弹”为中心[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芳;自然体育分类体系构建及其生态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8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9 尹峻;国家与革命:黑格尔与马克思关系的历史性解答[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鹏;疑难案件中法律裁判的规范性来源[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柏久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与中美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凌;现代社会的困境与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媛媛;中国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威;场域视角下的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吕铮铮;中国当代艺术中艳俗因素研究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9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晓;三湾改编中的现代性意蕴探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胡亚敏;"理论仍在途中"——詹姆逊批判[J];外国文学;2005年01期
2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王逢振;论全球化的再现问题[J];外国文学;2005年01期
3 王宏海;石斌;徐艳;;历史视阈中传统文化价值和媒体价值的转换与融合[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新兵;;精神价值层面的审美现代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莫筱;;书讯[J];装饰;2008年05期
3 张政文;;康德的审美现代性设计及对后现代美学的启示[J];文艺研究;2010年11期
4 陈少华;当代文学的一种读法[J];文艺研究;2001年05期
5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三个矛盾命题[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3期
6 朱国清;刘玉平;;审美现代性中的《狂人日记》[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年10期
7 李松;;如何理解革命“样板戏”的现代性内涵?——兼与宋剑华、黄云霞商榷[J];长江学术;2007年02期
8 施锐;;西方近代美学影响的焦虑——读张政文教授《西方审美现代性的确立与转向》[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8期
9 杨杰;;新时期以来审美现代性的理论反思[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10 杜莹杰;;后现代语境中视觉文化的审美现代性[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莎莉;;从社会心理角度看《谁在说》节目的创新性[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贺锡廉;;试给我国电视科普把脉——兼议发展之道[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八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广梅;郜凌云;;FLASH动画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中的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提高大气监测自动化水平、为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作贡献”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4 陈细如;别庸;;《手机电视时代与气象影视服务》概要[A];2007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暨全省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议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7年
5 罗桂湘;;剑走偏锋 “气象眼”看天下——电视气象节目策划新思维[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石蓉蓉;;天气预报电视节目的案例分析[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石蓉蓉;;天气预报电视节目的案例分析[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王满祥;;山区农村收视现状及对策[A];2007第二届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论文集2(下)[C];2007年
9 刘毅琴;;戊酸氰醚酯(S-5602)的五个重要中间体的气相色谱分析法[A];天津市第四次色谱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集[C];1985年
10 麦克·金;;亚洲电视节目的国际化[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占元 李黛君;利用好县级农业电视宣传阵地[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5年
2 记者 盛小荣;一档节目改变着兰州“官风”[N];兰州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梁钟荣;直播星空中升级[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4 刘章西;对电视节目“反璞归真”的呼唤[N];光明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肖一邋本报通讯员 昝馨;健康的娱乐能给灵魂带来愉悦[N];光明日报;2007年
6 李宓;多媒体宝宝:助成长还是会受伤?[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7 赵敏;文字语言在电视中的作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8 詹勇;彩电下了乡,节目要跟上[N];人民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张慧疆;电视节目信号向网络化进军[N];巴音郭楞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李蕾;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其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宋宝珍;论中国话剧的审美现代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3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4 陈建群;电视节目播看双方信息对称性及其对节目品质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董燕;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D];山东大学;2005年
6 黄轶;苏曼殊文学论[D];山东大学;2005年
7 杨建国;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雅各布森诗学[D];南京大学;2011年
8 巫晓燕;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当代都市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徐敦广;审美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音乐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得加;血红蛋白与活性氮氧化合物相互作用及其类酶催化机理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啸寒;论质量管理体系在电视节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刘梅;数字技术与知识类电视节目[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袁宁;中国电视图书广告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周萌;解析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评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黄艳丽;中国电视节目泛娱乐化之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何菲;互动视阈中的对农电视节目[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林林;中国电视节目地域化传播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于佳佳;中国历史人文类电视节目的“真实再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关妍;港澳台青少年国情教育电视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淼;由《传奇故事》看故事类电视节目的叙事特点[D];河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100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10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