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美的主、客观形式的统一
本文关键词:略论美的主、客观形式的统一 出处:《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主义美学 每个人 唯心主义 柏拉图 社会性 亚里士多德 中国哲学 表现形式 先秦时期 黑格尔
【摘要】:正 我们生活中的美,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不陌生的。“好美之心,人皆有之”又是每个人天天向往和追求的东西。这里暂不谈现代人对美的看法,就是古人亦有对美的精湛描述。先秦时期就有孔子所谓“里仁为美”(《论语·里仁》)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荀子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荀子·劝学篇》)以及屈原有“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词句。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创西方唯心主义两大派美学,柏拉图提出“美的理论”。德国的古典美学家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从而把唯心主义美学推向新的高峰。俄国的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的美学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美学发展高峰。然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是美学的最高形式,它是属于哲学领域的一个方面。中国哲学把道德原则的实现看作是个体内在的社会性心理欲求,道德的实现同时也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实现。总之,一句话,美在于创造,人类在创造美中完善自身,社会在创造中向前发展,真正懂得美的人,并不是那些只重视享受美的人,而是在生活中创造美的人。
[Abstract]:The beauty in our life is no stranger to everyone. "the heart of beauty, everyone has it" is something that everyone yearns for and pursues every day. Even the ancients had exquisite descriptions of beauty. In the pre-Qin period, Confucius called "Li Ren is Beauty"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路Li Ren >)" Mencius "the fullness is the Beauty" ("Mencius"). Xunzi's "incomplete is not enough for beauty" ("Xunzi 路exhortation") and qu Yuan "I have this beauty." The ancient Greek Plato and Aristotle pioneered the western idealistic aesthetics. Plato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beauty. Hegel, the classical esthetician of Germany, put forward that "beauty is the perceptual manifestation of the idea", thus pushing the idealistic aesthetics to a new peak. Billingsky of Russia. However, the emergence of Marxist aesthetics is the highest form of aesthetics. It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Chinese philosophy regards the realization of moral principles as the internal social psychological desire of individual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morality is also the realization of harmony and unity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In a word, beauty lies in creation, human beings perfect themselves in creating beauty, society develops in creation, and those who really understand beauty are not those who value beauty only, but those who create beauty in life.
【正文快照】: 我们生活中的美,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不陌生的。“好美之心,人皆有之” 又是每个人天天向往和追求的东西。这里暂不谈现代人对美的看法,就是古 人亦有对美的精湛描述。先秦时期就有孔子所谓“里仁为美”(((论语·里仁 》)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咬《孟子·尽心下》)荀子的“不全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春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之异同[J];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2 潘世敏;;亚里士多德对诗的辩护——读《诗学》有感[J];文教资料;2010年01期
3 张良林;胡志红;;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相通之处[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李军科;;方案与方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国家理论的比较[J];改革与开放;2011年18期
5 薛立波;李蜀人;;形而上还是形而下——中西形而上学比较研究中的一个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任倩;;浅析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J];社会科学家;2006年S2期
7 石庆波;;述论古希腊人的和谐思想——以《理想国》和《政治学》为中心的考察[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02期
8 张红梅;胡猛;;古希腊哲学的伟大遗产(英文)[J];语文学刊;2007年07期
9 张敬双;;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文学理论的批判与继承[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年01期
10 王晓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哲学立场的不同[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倪梁康;;柏拉图的知识观,还是亚里士多德的?——从盖提尔命题谈起[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陈建翔;;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教育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汪盛玉;;理想国:柏拉图视野中的正义观[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5 徐卫红;;教育为了国家——柏拉图、卢梭教育思想的乌托邦色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仲辉;陈春文;;时间[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徐长福;;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和马克思的实践概念[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佘碧平;;论现代性[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9 孙正聿;;《哲学通论》与当代中国哲学[A];“《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汪子嵩;;我认识的周礼全[A];逻辑、语言与思维——周礼全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康桥;理智生活的尊严[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顾雪林;与世界教育大师零距离交流[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秦德君;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N];学习时报;2003年
4 徐爱国;医生的经验与医学的教科书[N];法制日报;2008年
5 陈洁;新书淘宝——社科[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梅珍生;先秦礼学与中国哲学的发生[N];光明日报;2006年
7 李申;诚者物之终始[N];学习时报;2009年
8 张轶男;诗与思之辩[N];光明日报;2006年
9 李申;诚实无欺古人风[N];人民日报;2009年
10 魏长宝;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焦虑[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新民;柏拉图的惩罚理论[D];浙江大学;2007年
2 蒋龙祥;道德的空间与政治的属性[D];吉林大学;2007年
3 申林;柏拉图的正义理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4 贝尔库;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和政治关系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李峰;乡村教会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D];上海大学;2004年
6 王涛;朝向善:对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中目的论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熊文驰;城邦共和政治与德性行动[D];复旦大学;2006年
8 王寅丽;在哲学与政治之间: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何良安;为了幸福[D];复旦大学;2007年
10 晁乐红;中庸与中道[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玉华;亚里士多德的优良政体理论初探[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刘琴;由德性是否可教探析亚里士多德德性教化方式[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邓布兰;柏g仆颊骞凼銎繹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4 金明艳;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佳;亚里士多德羞耻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孔令新;哲人与城邦的冲突及出路:柏拉图政治哲学新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石坚;柏拉图美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D];吉林大学;2007年
8 朴雨龙;亚里士多德艺术理论探析[D];延边大学;2007年
9 张文婷;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D];西北大学;2009年
10 刘臻;柏拉图的教育思想[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398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39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