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学科形态与框架范式
本文关键词: 学科形态 框架范式 诗性智慧 理性思辩 出处:《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美学学科的形态及其框架范式是怎样的?长期以来我们都没有认真进行过清理与反思,缺乏清晰的"形态"意识与"框架范式"意识,其结果必然导至学科理论探索的非规范性与混乱局面。本文以通观西方认识论哲学传统与中国心性哲学传统为契机,溯源于维柯(意大利)的"诗性智慧"母体结构,从而披见两种不同类型的学科形态、框架范式——即"理性—思辨"型的哲学形态,及其认识论的主客体关系的框架范式(西方);与"感性—艺术"型("诗性智慧")学科形态及其"韵律—意象"的框架范式(中国)。前者孕育与产生了哲学之美学的学科形态,后者则蕴含与产生了诗学之美学(或曰"诗性智慧"型美学)的学科形态。就框架范式而言,亦只能如上大别为二。因此联系当下学界的现实而见出美学学坛的非规范性现象,及其应如何走出困境。
[Abstract]:What is the form of Aesthetic discipline and its frame Paradigm? For a long time, we have not seriously carried out clean-up and reflection, lack of clear "form" consciousness and "frame paradigm" consciousness, The result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non-normative and chaotic situation in the exploration of discipline theory. This paper takes the western epistemological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and the Chinese mental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as the turning point and traces its origin to Vico (Italy)'s "poetic wisdom" mother-body structure. Thus, we can see two different types of discipline forms, namely, the philosophical form of "rational-speculative" type, which is the frame paradigm. The frame paradig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n epistemology (western countries), the subject form of sensual-art ("poetic wisdom") and the frame paradigm of "rhythm and image" (China). The former gave birth to and produced the discipline form of philosophy aesthetics. The latter contains and produces the discipline form of aesthetics of poetics (or "poetic wisdom" aesthetics). As far as the framework paradigm is concerned, it can only be as different as above. And how to get out of the predicament.
【作者单位】: 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 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劳承万;;对康德“判断力”原理的新思考——兼论牟宗三对康德美学的会通[J];学术月刊;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劳承万;;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先验体系中的构架性意义——兼论美学学科的道德形上形态[J];学术研究;2008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唐圣;圆觉主体的自由:牟宗三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一;从先验感性论到审美判断力[D];云南大学;2011年
2 卞辉;目的论中的道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的道德哲学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劳承万;中国诗行美的形态[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石明庆;;诗性智慧与象山心学的诗学精神[J];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02期
3 汪涛;;中西诗学与哲学的关系比较研究[J];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4 殷满堂;从《庄子》看楚人的诗性智慧与楚文学的艺术精神[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5 S.塞尔沃玛 ,马振涛;大自然的诗性智慧在东亚古典美学中复兴[J];世界哲学;2003年02期
6 张志烈;诗性智慧的和弦──儒释道与苏轼的艺术人生[J];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7 黄念然,胡立新;和合: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之根[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8 刘阳;;文学“诗性”的语义学考察——以新时期中国文学研究为背景[J];学术月刊;2010年11期
9 陈剑晖;论散文的诗性语言[J];江海学刊;2004年02期
10 李凤亮;隐喻:修辞概念与诗性精神[J];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勃;朱海波;徐邦海;;基于本体的网络服务模型研究与应用[A];2008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何凯文;;中医学的气本体论特点及其对方法论的影响[A];全国中医学方法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傅小凡;;主体与心性——朱熹主体本体论初探[A];朱熹与武夷山学术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4 赵敬华;高慧颖;魏军;;基于本体的商品信息查询系统与算法研究[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9年
5 李甜甜;;基于本体论的供应链知识管理[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蒋红;;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叛与超越:从休谟到马克思[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罗邦莹;;地理空间信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程瑞;;时空实在论与结构实在论[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9 冯宇;王川川;杨璇;;本体论及其在产品信息组织中的应用[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齐清文;;地理信息科学方法论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义 阮爱东;在历史人生中体验诗性智慧[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毛嘉陵;学科形态的“移位”[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中胜;重视对中国古代文论诗性智慧的探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4 金彦;新时期军事工作的理性思辩[N];解放军报;2002年
5 姜耕玉;汉语诗性智慧:“源流”与现代活力[N];文艺报;2006年
6 王均江;何处是家园[N];文艺报;2006年
7 艾克拜尔·米吉提;在梦开始的地方寻找希望[N];文艺报;2010年
8 杨乃乔;比较文学是本体论而不是方法论[N];文艺报;2001年
9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刘士林;先验批判:以挽救的名义出场[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记者新兰 通讯员田智;相互贯通的本体论与历史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晓明;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汪帮琼;萨特本体论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刘翠;人的生存本体论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3年
4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李海滢;国际犯罪的基设性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杨玉冰;太极拳本体论[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7 徐岩;制造业企业客户资源管理及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8 肖怀志;基于本体的历史年代知识元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罗国强;论新世纪国际法之本体[D];复旦大学;2006年
10 杨继红;基于本体的中医古籍叙词表构建方法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琮;基于Jena的本体检索模型设计与实现[D];武汉大学;2005年
2 康世杰;以决策为导向的基于本体论的信息系统需求建模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3 金岳平;基于本体论的服务组合:Dartflow的设计和实现[D];浙江大学;2005年
4 周亮;基于OWL-S的Web服务发现[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5 沈建良;基于本体论的个性化信息搜索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6 孙晓波;基于ontology的MC信息建模方法及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7 田进;基于本体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闫莉;基于本体的信息检索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8年
9 宋文滇;陈独秀哲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吴薇;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探讨[D];苏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5466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46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