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梁启超对人生的美学设计——论梁启超后期的趣味理论
本文关键词: 人生境界 梁启超 同情心 社会伦理 人格 社会理性 同类意识 社会进步 三个层面 趣味化 出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 一、趣味是梁启超后期美学思想的核心1918年,梁启超第三次宣布放弃政治活动。此后10年,他集中精力从事学术研究和讲学。这一时期,梁启超推出兼含哲学本体、伦理构想、美学境界三层蕴意的“趣味”理论,构成了梁启超后期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思想核心。艺术情感论亦是梁启超后期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主体,然而,趣味理想的实现却是梁启超注重艺术和艺术情感的内在必然动因;情感教育只是桥梁,趣味才是梁启超所内往达到的彼岸世界。梁启超明确宣称:“纯然趣味艺术化的生活,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趣味化艺术化的人生境界的实现。
[Abstract]:First, taste was the core of Liang Qichao's later aesthetic thought. In 1918, Liang Qichao gave up his political activities for the third time. In the following 10 years, he concentrated on academic research and lecturing. The theory of "interest", which has three connotations of ethical conception and aesthetic realm, forms the ideological core of Liang Qichao's later aesthetics and art theory. The theory of artistic emotion is also the main body of Liang Qichao's later aesthetics and art theory, however, Howeve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deal of taste is the inevitable reason for Liang Qichao to pay attention to art and artistic emotion. Emotional education is only a bridge, and taste is the world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road to which Liang Qichao has reached. Liang Qichao clearly declared: "Life of pure taste and artistry," This is the highest emotional education. The ultimate goal of emotional education is to realize the artistic realm of life.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希珍 ,王永贞;一部独具特色的传记著作;——评介《梁启超传》[J];齐鲁学刊;1981年05期
2 李国俊;梁启超与辛亥革命[J];史学月刊;1981年05期
3 ;美国出版《中国的文学观点——从孔子到梁启超》[J];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02期
4 林庆元;论梁启超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兼谈近代民主观念薄弱的原因[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5 李凡;;梁启超对中国通史的编纂和设想[J];史学史研究;1981年03期
6 谢本书;;梁启超与《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J];读书;1981年12期
7 谢本书;唐克敏;;梁启超与护国战争[J];贵州文史丛刊;1981年01期
8 锺珍维;论梁启超的史学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9 宋实;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诗别解[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2年04期
10 鲁海;梁启超的目录学思想及其书目实践[J];史学月刊;198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福惠;;谭嗣同、梁启超与近代青年精英文化[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2 耿云志;;略论梁启超谋救光绪皇帝的活动(1898.9~1900.9)[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3 曾凡炎;;梁启超对科举制度的反思[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4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5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6 刘振中;;梁启超教育心理思想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7 徐湘霖;;“纯素”之美与文人的“禅"意识[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刘晓华;;梁启超与墨家逻辑[A];1998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8年
9 郭齐勇;;形式抽象的哲学与人生意境的哲学——论冯友兰哲学及其方法论的内在张力[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10 宋志明;;儒道合一的价值取向——评冯友兰先生四境界说[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持人:李乔;迷人的文化传承现象[N];北京日报;2000年
2 龚书铎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假设”的历史[N];北京日报;2000年
3 胡湛;澳门的书画艺术[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金谷子;谦谦君子风[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丁华乾;解读“黄金周”[N];重庆日报;2000年
6 李宁一;略论近代广东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N];中国文化报;2000年
7 胡瑞华;清末民初进步人士对提高国民素质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0年
8 孙正聿;撞击理论思维 提高人生境界[N];光明日报;2000年
9 李洁非;提取传统优长 以济当下创作[N];光明日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孟辉 丁丁;北京:百年学府翰墨香[N];人民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圆满;梁启超产业经济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高月仓;梁启超经济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1年
3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4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郑先兴;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焦润明;梁启超法律思想综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7 王建疆;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D];复旦大学;2004年
8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9 金洪大;中、韩近代文学及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单连春;人生境界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琴;试论庄子的隐喻特色[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凌;王国维的“境界”理论[D];西北大学;2002年
3 汪平秀;梁启超民族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4 许艳;梁启超与中国语文教育早期现代化[D];扬州大学;2003年
5 刘新华;试述梁启超的外交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黄沛骊;转型时期的选择——试论梁启超的文化认同[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7 梁媛;论梁启超的新闻人才观[D];湖南大学;2002年
8 蒋海燕;鲁迅早年思想和梁启超新民说[D];河北大学;2003年
9 宋赛花;梁启超的逻辑——方法论思想述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朱永香;梁启超政治功能论小说观[D];湘潭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5466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46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