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愉悦的实现与理性超越的可能——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审美功利实现
本文关键词: 审美功利 感性愉悦 感性沉沦 理性压抑 理性超越 出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大众文化语境中,审美功利更加突出地生成于感性愉悦和理性超越的相互作用之中。这种相互作用是在悖论式的复杂性中开展的,但是,这种复杂性往往被忽视。要么运用理性话语对感性愉悦进行否定,漠视大众审美感性愉悦的合法性,这种精英式的话语依然举足轻重,审美接受者在享受感性愉悦切近性的同时,却没有可利用的话语资源对感性愉悦进行合法性确认;要么放弃理性超越的功能,对感性愉悦进行民粹式的肯定,没有看到或有意忽视感性愉悦的沉沦性。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既肯定大众审美感性愉悦的合法性,又对感性愉悦过度可能产生的沉沦性保持警惕;既对理性的压抑特质保持清醒,又寻求理性超越的可能。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popular culture, aesthetic utilitarianism is more prominent in the interaction of sensual pleasure and rational transcendence, which is carried out in paradoxical complexity, but, This complexity is often ignored. Either use rational discourse to negate perceptual pleasure, ignore the legitimacy of popular aesthetic sensibility pleasure, this kind of elitist discourse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While enjoying the proximity of sensibility pleasure, the aesthetic receiver does not have the utterance resources available to confirm the legitimacy of sensibility pleasure, or give up the function of rational transcendence and popularly affirm sensibility pleasure. If we want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should not only affirm the legitimacy of the aesthetic sensual pleasure of the masses, but also be alert to the possible degradation of the excessive emotional pleasure. Not only to keep awake to the repressive nature of reason, but also to seek the possibility of rational transcendence.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DZW004)
【分类号】:B83-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季中扬;;论西方美学思想史中的快感概念[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2 吕宏波;;杜威实用主义美学与“审美无利害”原则[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王建国;杨兆山;陈仁;;论美育的超越价值[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4 宋清华;;理性超越性追求的本体论基础[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韦文娟;;今天,你“吐槽”了吗[J];咬文嚼字;2012年02期
6 王涌;;现代性,先锋派与大众文化——由本雅明引发的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王丽;;唐人对意境理论的贡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3 张勇;;论黄节与《阮步兵咏怀诗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4 熊沛军;;论王世贞书法理论中的“格”[J];书画世界;2009年06期
5 洪琨;;浅析《诗经》中的怨刺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6 闫潇宏;李伟;;浅论风骨的流变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7 杜远红;;古代汉赋评论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8 郭小波;;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理论形成的文化渊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9 李华;;从叔本华美学思想中走出来的王国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刘舒;;浅议中国文论中的文学风格多样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莫先武;;王国维“境界说”对中国百年文论的影响[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中明;;论姚鼐对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写[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卢佑诚;;方苞与颜李学派[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游来林;;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写作教学中的一种探索[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0年遵义县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刚;;孔子的文学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6 张宏邦;赵华朋;;试谈“中庸”与和谐社会的关系[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宏邦;赵华朋;;试谈“中庸”与和谐社会的关系[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8 张利群;;论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合理性[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9 黄占辉;;散文诗发展史略谈[A];当代散文诗的发展暨“我们”文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曾大兴;;气候(物候)与文学创作的触发机制——《文心雕龙》“应物斯感”新解[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陈蕾;郑珍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白静;焦z阉枷胙芯縖D];北京大学;2011年
9 张一南;晚唐齐梁体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10 甘生统;皎然诗学渊源考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文志;《文心雕龙》应用写作主体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楠;李纲在桂事迹与诗文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王茹辉;黄仲则纪游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朱浩磊;查慎行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易萍;厉鹗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张世敏;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宋海燕;薛道衡诗文笺注与考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姚大怀;洪炳文文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丹;《沧浪诗话》的语言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杨兆山;张海波;;整体性视角下的教育改革与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陈伯海;;生命体验和审美超越——论审美体验的由来与归趋[J];河北学刊;2011年04期
3 张海波;杨兆山;;“教育问题”探析[J];教育研究;2011年11期
4 ;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年02期
5 于永顺;;关于大学美育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朱立元;刘阳;;论审美超越[J];文艺研究;2007年04期
7 杜卫;感性教育:美育的现代性命题[J];浙江学刊;199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志厚;试论“感性一般”与文学[J];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04期
2 张彦杰;;感性:哲学向“人”的回归[J];学术交流;2008年06期
3 赵亚楠;;论马克思哲学中的“感性”概念[J];华商;2008年11期
4 刘纲纪;感性、理性与非理性[J];江汉论坛;1987年07期
5 孙成竹;;感性个体的生存异化及其拯救——马克思哲学与浪漫主义比较[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6 潘知常;试论感性存在的美学——本体涵义[J];殷都学刊;1991年04期
7 袁芳;;论马克思哲学的“感性”概念及社会理论向度[J];理论界;2007年06期
8 李丕显,李英梅;关于建构新感性[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9 袁志准;人的美感性存在的实现——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学思想的一种解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陶玲;蔡彦;;“形而放”美学在地域性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1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大庆;感性质量管理激活产业优势[N];天津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杰;马克思哲学中的感性概念[D];复旦大学;2013年
2 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宋晓艳;从超感性领域的建构到人的原初感性的复归[D];辽宁大学;2011年
2 张彦杰;马克思哲学的感性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延辉;论从康德到马克思感性理论的内在逻辑[D];辽宁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561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56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