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扩张:伦理生活的审美化
本文选题:主体性 切入点:现代性 出处:《文学评论》2003年05期
【摘要】:伦理生活的审美化是西方后现代哲学、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趋向 ,并且在社会、个人生活层面上逐渐扩张。这种趋向主旨是以对生活的审美观取代道德观 ,让审美成为生活的基础和目的 ,因此 ,美学就突破了“情”的领域 ,向“意”的领域扩张 ,以一种新伦理学、新美学的面目出现。本文认为此趋向的出现与现代哲学中关于主体性的理解、基础主义的陨落不无关系 ;它虽然在对现代性进行批判、激活和丰富人类生存方面有所建树 ,但伦理学有不可美学化的边界 ,幸福、美好的美学目标必须以道德为前提
[Abstract]: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ethical life is an important trend in western postmodern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and gradually expands in social and personal life.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rend is to replace morality with aesthetics of life, and to make aesthetics become the basis and purpose of life. Therefore, aesthetics breaks through the field of "emotion" and expands to the field of "meaning", which is based on a new ethics.The appearance of new aesthetics.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emergence of this trend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subjectivity and the fall of foundationalism in modern philosophy, although it has some achievements in criticizing modernity and activating and enriching human existence.However, ethics has an unaesthetic boundary, and the aesthetic goal of happiness and beauty must be based on morality.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曹天宇;科学、后现代与左派政治[J];读书;1998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梁伟力;;现代性与史华慈的“巨大的问题意识”[J];才智;2011年09期
2 袁振龙,陈英涛;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1999年02期
3 张德文;;论科学技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万里;建构论与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D];南开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冬;;解读传统色彩在中国电影艺术中的运用[J];电影文学;2011年15期
2 王蓓;;也谈美、审美与艺术——兼与王祖哲先生商榷[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李瀛慧;;浅析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审美泛化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4 邵杨;;论李安外语片中中国文化形象的隐性存在[J];当代文坛;2011年04期
5 赵桂芬;;精神快餐背后的虚无——从审美角度对当下大众文化的批判[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李晓翠;;建筑艺术——意象中的旋律[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7 芦娟;;美学与艺术教育[J];文学教育(中);2011年06期
8 黄玉梅;;从美学的角度论电影服装对戏里戏外的影响[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9 亨李特·海泽;雅克布·雅克布森;苏伟;;所有权力属于哥本哈根自由大学[J];美术文献;2011年02期
10 王存良;;主体性诉求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召唤力[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益民;;性别伦理美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批评的新方向[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鹏周;;树、山、水:布依民族主体间性审美特质[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周安华;;美学与高科技时代[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4 胡健;;理学与美学札记[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5 胡经之;;超越古典[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刘成纪;;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曹延;;漫议编排规范化与编辑审美[A];学报编辑论丛(第三集)[C];1992年
8 范藻;;美学 怎样面对电视文化的时代挑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闵南萍;;语言学、美学与护理心理学的关系[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会议暨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0年
10 杨玉东;;精品科技期刊审美价值构成原则分析[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德胜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 彭锋;“美学与日常生活”[N];光明日报;2009年
2 简德彬 林铁;乡土美学的理论自觉[N];文艺报;2008年
3 刘晗 禹建湘 肖鹰 简德彬 王岳川 张建永 张法;乡土美学笔谈[N];文艺报;2005年
4 刘晗;现代性与建构乡土美学的可能[N];文艺报;2005年
5 张玉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考察[N];文艺报;2009年
6 《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 李云雷;“打工文学”:新的美学萌芽[N];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丁来先;濒危的“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潘云召;美学者批评政府虚伪[N];人民日报;2004年
9 ;美学者评印度:有人掉队就难“放光”[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10 石川;从美学革命到制度创新[N];文汇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林秀琴;寻根话语:民族文化认同和反思的现代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斌;意义与结构[D];暨南大学;2003年
4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蒋炜;现代性的社会控制图式转换[D];吉林大学;2005年
6 马长山;现代性与私法文化精神[D];黑龙江大学;2004年
7 钟丽茜;回忆与存在[D];浙江大学;2005年
8 杨学民;现代性与台湾《现代文学》杂志小说[D];复旦大学;2004年
9 熊在高;当代境遇中的价值论研究与现代性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彭勇;列维纳斯的他异性美(伦理)学[D];厦门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岗;老子的非主体美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任亚荣;福柯的伦理学—美学初探[D];西北大学;2004年
3 李罗鸣;稼轩词审美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谢海长;华兹华斯美学:超越自然的人文主义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6 许雁冰;旅游城市的审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王兰兰;论质料对中国书画美学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6年
8 尚景建;谱系学方法与身体关怀[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姜辉;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陈实;试论多媒体教学中的美学现象[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27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27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