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史视野中的《美学四讲》
本文选题:李泽厚 + 美学体系 ; 参考:《中州学刊》2007年01期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在美学原理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丰富的内容。如何理解中国美学原理的演进,更好地总结其学术经验,对于中国美学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因此,我们在此组织了一组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当代美学概论的书写与学术思想演变的关系,呈现出新时期以来美学原理演进的基本面貌。张法对新时期以来美学原理演进的总体态势,做了自己的一种概括。章辉、余开亮、曾军分别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部重要的美学原理著作——王朝闻的《美学概论》、李泽厚的《美学四讲》、杨春时的《美学》进行个案研究。希望这些一己之见可以引起学界这一重要学术问题的关注,从而使这一问题的研究得到更好的深入。
[Abstract]:Since 1980's, Chinese aesthetics has developed greatly in aesthetic principle and appeared abundant contents.How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 principles and better summarize their academic experience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esthetics in the new century.Therefore, we have organized a series of articles here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riting of the introduction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and the evolution of academic thought from different angles, showing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evolution of aesthetic principles since the new era.Zhang Fa made his own summary of the evolution of aesthetic principles in the new period.Zhang Hui, Yu Kailiang and Zeng Jun have respectively carried out case studies on three important works on aesthetic principles since the 1980s-Wang Zhaowen's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Li Zehou's Aesthetics four stresses, and Yang Chunshi's Aesthetics.It is hoped that these views can arouse th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ircle on this important academic issue, so that the research on this issue can be further studied.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分类号】:B8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红军;;从本体到生活世界——论彭富春对李泽厚哲学美学思想的师承与创新[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2 代迅;;审美态度的恰当性:中国当代美学的自然美[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3 夏中义;;青年马克思与中国第一次“美学热”——以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为人物表[J];文学评论;2011年05期
4 范英豪;;艺术类本专科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任务[J];艺苑;2011年03期
5 贾晋华;;李泽厚入选《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J];华文文学;2011年03期
6 阎国忠;;谁在接着朱光潜讲?——“主客观统一”说的逻辑展开[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7 谭容培;;原创的美学——评颜翔林的《后形而上学美学》[J];湘南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周良发;;李泽厚现代儒学论要——《略论现代新儒家》再评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9 闫丽丽;田筱源;;美在意象——对叶朗《美学原理》的解读[J];西北美术;2011年02期
10 王世德;;刘再复论李泽厚美学思想的重大意义——读刘再复新著的心得体会[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4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5 郑玉明;;论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美学体系[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6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黄克武;;论李泽厚思想的新动向 兼谈近年来对李泽厚思想的讨论[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8 蔡志栋;;从现代情感本体的角度看梁启超[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汪济生;;是相映生辉之作,还是自相抵牾之笔?——评实践美学的孪生概念“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宛小平;;美学和中国美学——兼与章启群先生商榷[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锫坚;李泽厚:浮生论事[N];经济观察报;2005年
2 ;现代美学体系的建构和当代文化发展(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现代美学体系的建构和当代文化发展(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张法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王国维:以美学接引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李泽厚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N];文汇报;2010年
6 早报记者 陈良飞;“为什么我们思想界没有李泽厚了”[N];东方早报;2011年
7 本报特约撰稿 萧三匝;李泽厚:改良不是投降,启蒙远未完成[N];南方周末;2010年
8 马国川;李泽厚:我和八十年代[N];经济观察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张健;李泽厚:他们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桥梁[N];南方周末;2007年
10 刘东超(本报书评人);当李泽厚成为研究对象……[N];中华读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3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4 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胡友峰;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钱善刚;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9 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春红;刘再复“启蒙文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晖;论李泽厚的“情感本体论”[D];苏州大学;2010年
2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宋妍;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厦门大学;2007年
4 陈惠娟;寻回失落的情感天地[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仁金;康德与李泽厚:西方美学中国化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罗华;李泽厚美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赵炯俊;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美学思想[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论要[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9 祝勤;情感的回归[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10 罗金成;李泽厚、朱光潜实践美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36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36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