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西方现代美学话语转换的四个方面

发布时间:2018-04-13 08:17

  本文选题:西方现代美学 + 话语转换 ; 参考:《文史哲》2002年01期


【摘要】:西方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的构成力量和陈述逻辑与传统美学完全不同,它们之间经历了四个方面的转变:1.传统美学话语遵循身体劳作与物之物性之间“交互转让”的有机原则,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则诞生于主体对世界进行肢解和符号编码的历史语境;2.主体在现代美学话语构成中居主宰地位,并经历了由非理性主体霸道到被消解的转变;3.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也经历了“语言学转向”,,语言逐渐上升为美学和艺术的核心;4.传统“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的“美”已被现代主体的“显现”所形成的崇高、丑和荒诞所取代。
[Abstract]:The composing power and narrative logic of western modern aesthetics and artistic discourse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aesthetics, and they have undergone four aspects of transformation: 1.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discourse follows the organic principle of "mutual transfer" between physical work and material properties, while modern aesthetic and artistic discourse is born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subject dismemberment and symbolic coding of the world.Subject occupies the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composition of modern aesthetic discourse, and has experienc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rrational subject's domineering to being dispelled.The discourse of modern aesthetics and art has also gone through a linguistic turn, and language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core of aesthetics and art.The "beauty" of the traditional "natural form" has been replaced by the sublime, ugliness and absurdity formed by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modern subject.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立春;;论本雅明的艺术本质和发展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姚爱斌;关于《诗经·国风》的寓言诗学——现代阐释学视野中的《毛诗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许晓平;后现代视野中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建[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4 谷鹏飞;全球化语境下审美文化的悖论及价值选择[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万书辉;QQ":公共空间的双重逃逸[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万书辉;本雅明:经验与故事[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张琦伟;后现代文化思潮基本图景[J];大连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8 谢有顺;比权力更广大的是人心——我读范小青的《女同志》[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6期

9 蒋桂琴;翻译的政治性和翻译政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10 唐珍;法兰西女性文学的创作与超越[J];法国研究;200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3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海飞;论理解——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解释学重建[D];苏州大学;2004年

5 张彭松;社会乌托邦理论反思[D];清华大学;2004年

6 高岭;审美文化语境中的商品拜物教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7 赵千帆;从哲学到美学:阿多诺摹拟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麻彦坤;维果茨基对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东方;“五四”时期胡适的文体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基础[D];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文;从总体性思辨到症状阅读[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永策;知识、权力、伦理与个性解放[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魏燕;于无意义中建构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胡燕妮;审美世俗化[D];暨南大学;2003年

5 陈秋霞;本质主义及其祛魅历程[D];郑州大学;2003年

6 梁艳芳;寓言发展形态的嬗变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7 陈泳华;网络人际传播的道德考量[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敏;娱乐新闻特征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9 樊柯;本雅明艺术审美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10 戴颖;翻译过程中意义的哲学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栗永清;;朱立元先生学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6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汪济生;;建设能够直面经验、介入实践、前瞻未来的美学——关于当前及未来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的思考之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李松;实践美学研究的成就[N];光明日报;2007年

2 李永新;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中国[N];文艺报;2007年

3 张永清;当下美学研究期待解决什么[N];文艺报;2003年

4 程惠哲;理性与诗性的结合[N];人民日报;2000年

5 潇牧 李雪;中国现当代美学该如何发展[N];中国艺术报;2011年

6 岳介先;自然与自由观念如何向美学生成的[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王怀义;评“实践存在论美学”丛书[N];文艺报;2009年

8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肖建华;当代美学的审美主义转向[N];光明日报;2009年

9 饶道庆;探究康德美学心路的一部力作[N];文艺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峗;阿诺德·柏林特的参与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吴笑韬;审美无功利性命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8年

3 韩红艳;主体的感性之美[D];西北大学;2007年

4 毋燕;非同一性的艺术重构[D];西北大学;2008年

5 江冬梅;柏格森的“绵延—生命冲动”与中国生命美学[D];贵州大学;2008年

6 王寒曦;梁启超美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吴泽泉;从理念走向生活[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8 亓元;中国古典审美接受中的“过度诠释”[D];黑龙江大学;2007年

9 张晓文;中国当代美学新的学科生长点[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孔凡娟;对中国美学发展现状的几个宏观问题的尝试性探讨[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436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436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8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