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孔子之思的美学意义

发布时间:2018-04-13 09:45

  本文选题:孔子 + 思想方法 ; 参考:《孔子研究》2003年02期


【摘要】:孔子的思想方法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非现成性的识度,从生成与构成的角度理解事物的发生与存在;二是在“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中所体现与蕴含的对主体与世界之本然状况的理解。这种思想方法决定了我们不能把他关于艺术和美的言论当作固定的理论教条来理解,而只能将其理解为一定机缘下的缘起状态:理解为在具体对话状态中的有针对性的看法;理解为立足于“仁”这个更加本源、更加深沉的源域对艺术的具体存在状况的损益。孔子的这一思想方法是民族艺术精神的根基所在。
[Abstract]:Confucius' thinking methods are embodied in two aspects: one is to understand the occurrence and existence of th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n-ready-made knowledge, and the other is to understand the occurrence and existence of thing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formation and composition; and second, to understand the occurrence and existence of thing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non-ready-made knowledge;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te of the subject and the world as embodied and implied in "I".This way of thinking determines that we can not understand his speech about art and beauty as a fixed theoretical dogma, but can only understand it as the origin of a certain opportunity: understood as a targeted view in the concrete dialogue state;Understanding is based on the "benevolence", this more original, more profound source of the art of the specific existence of the state of profit and loss.This thought method of Confucius i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art spirit.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立文;20世纪中国儒教的展开[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何跃;再论广义超元论系统观[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郭晓东;“生之谓性”与“天命之谓性”——程明道“性”论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陈文庆;无明本性与昭明德性——论熊十力形上信念的抉择[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傅新毅;佛法是一种本体论吗?——比较哲学视域中对佛法基本要义的反思[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胡伟希;从康德到熊十力:“知智之辨”[J];文史哲;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任真;论中国当代的《毛诗·大序》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郑臣;内圣外王之道[D];复旦大学;2007年

3 陈徽;性与天道——戴东原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王守雪;心的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白春雨;儒家诚信之德及其现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6 林丹;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D];北京大学;2005年

7 高小强;唯识学“转识成智”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陶杰;切己的传统[D];四川大学;2007年

2 闫伟;走向本真的存在[D];湘潭大学;2007年

3 谢恩廷;熊十力哲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4 彭战果;马一浮“正名在于正心”命题分析[D];兰州大学;2006年

5 盛敏慧;章太炎的庄子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魏玮;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现代启迪[D];华侨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景磐;论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2 吕正之;关于“孔子删诗”问题的探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3 葛生华 ,翟宛华;孔子经济思想浅谈[J];兰州学刊;1980年03期

4 黎洪模;孔子——春秋后期的进步思想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5 李世邦;试论孔子的教育实践及其文与智、学与思相结合的教学方法[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6 岳修业;孔子删《诗》管见[J];中州学刊;1980年01期

7 冯友兰;从中华民族的形成看儒家思想的历史作用[J];哲学研究;1980年02期

8 吴云;陶渊明《咏贫士》试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9 王廷洽;获麟浅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10 骆承烈;曲阜文物古迹(连载一)[J];齐鲁学刊;198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闽学研究丛书》总序[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杜蒸民;;李大钊对孔子和儒学的批判继承[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3 张燕婴;;季札观乐与孔子《删诗》[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栗原圭介;;《豳风》的形成及观照与创见[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胡咏超;;《诗》可以兴、观、群、怨新探[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张鸣华;;“刺”是孔子的诗说[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李士彪;;《诗经》与《论语》在意象、思想和语言上的关联[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冯天瑜;;试论儒家的经世传统[A];中韩实学史研究——第五届东亚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柯远扬;;试论孔子和朱子的思想与21世纪人类社会[A];朱子学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何乃川;;朱子对孔子“孝”论的继承和发展[A];朱子学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特约记者 贺翠香;儒家民主思想资源不可弃[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董毅然 于彤 周燕 范晓丽 魏陈静 阮帆;永不离婚 是否坚守了中国传统[N];北京科技报;2004年

3 李玉洁 黄有汉;谈谈儒家的和谐思想[N];北京日报;2004年

4 邓伟志;和谐社会论[N];北京日报;2004年

5 林毅夫;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复兴[N];中国财经报;2004年

6 邓志红;孔子先祖地——夏邑县[N];中国档案报;2004年

7 葛怀圣 单宝兰;造字鼻祖仓颉墓考略[N];中国档案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陶继新;对儒家人文精神的多元观照[N];中国教育报;2004年

9 张海波;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道德和人格教育资源[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高耀彬;熊向权:校园处处皆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锟;孔子与20世纪三大社会思潮[D];西北大学;2002年

3 杨松贺;德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琳;荀学三论[D];复旦大学;2003年

5 傅希亮;道德史观与《左传》文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世明;孔子伦理思想发微——现代生活语境中的《论语》解读[D];清华大学;2004年

7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李锐;孔孟之间“性”论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9 成云雷;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陆锡兴;诗经异文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贺顺;论孔子的历史悲剧[D];郑州大学;2000年

2 呼东燕;论孔子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晓燕;论孔子的美学思想[D];河南大学;2002年

4 李晓虹;孔子礼学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5 褚新国;试论孔子人性思想[D];河南大学;2002年

6 陈懋;孔子法思想解读[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7 杨芷英;孔子的社会心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8 高立梅;儒家“仁义”思想的形成及其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叶仁雄;孔子中和之美的时空阐释[D];湘潭大学;2003年

10 于洋;孔子服饰风貌剖析[D];东华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439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439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1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