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照面——美学对大众文化的三种回应
本文选题:否定美学 + 实用主义 ; 参考:《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摘要】:大众文化的崛起是现代性的重要表征,当代美学从不同理论视阈出发,做出肯定、否定、或是兼而有之的综合,演绎现代性美学和后现代性美学的双重变奏。阿多诺为代表的否定性美学,坚守传统的贵族精神,从精英主义的立场出发,批判大众文化,不仅维护古典艺术的高雅地位,也为现代主义艺术提供美学上的论证。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美学,立足平民的立场,为大众文化辩护,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质。姚斯的接受美学调和二者的对立,克服二者的片面性,执两用中,在交往的基础上论证了当代审美文化。
[Abstract]:The rise of popular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on of modernity.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starting from differ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makes a combination of affirmation, negation, or both, and deduces the double variation of modernity aesthetics and post-modernity aesthetics. The negative aesthetics represented by Adorno adheres to the traditional aristocratic spirit and criticizes the popular culture from the standpoint of elitist. It not only maintains the elegant status of classical art but also provides aesthetic argumentation for modernist art. Schuster-man's pragmatism aesthetics, based on the common people's standpoint, defends the popular culture,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post-modernism. Yao Si's reception aesthetics reconciles their opposition, overcomes their one-sidedness, and demonstrates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6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2 张静静;;论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张静静;;人类苦难与艺术困境——论阿多诺的“奥斯威辛”命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李长成;;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路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李雅菲;张红跃;;浅析阿多诺的“中介”范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6 王列生;知识增长的四种方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金松林;;通俗化·本土化·生活化——当前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齐长立;辩证法:马克思怎样改造了黑格尔[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9 王伟;;节日语境中的影像狂欢 接受视阈下的贺岁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陈岸瑛;关于“乌托邦”内涵及概念演变的考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吴晓明;;现代性批判与“启蒙的辩证法”[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何怀远;;“生产主义批判”的历史和逻辑[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3 刘怀玉;;从Praxis到Poiesis——论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哲学对马克思实践观的生存本体论理解[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4 陈诚;;30年来文学本体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乔国强;;用异端向正统挑战的阿多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6 王有全;;高职教育功利性的分析[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C];2009年
7 何卫平;;伽达默尔为何批评接受美学?[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8 白刚;;哲学的政治实现与政治的哲学实现——马克思和阿伦特政治哲学的不同路径[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曹顺庆;王超;;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道路——对“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史的反思[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志刚;《金瓶梅》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史清竹;马克思货币哲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马新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虚无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11年
8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于永坤;传统辩证法的解构与批判的辩证法的重建[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许勇为;马尔库塞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3 徐英;独具匠心的读者召唤结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妮;论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及其深化[D];西北大学;2010年
5 陈章;“Being”、“Ontology”、“Metaphysics”的内涵及关系[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唐静;“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荣建;“否定的辩证法”核心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汪巳博;当代辩证法的宽容精神[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1年
9 郭春明;孤独意识的时代凸显与现实关切[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许石君;接受美学视角下张爱玲小说的翻译[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钢;双重视域:接受美学和大众文化关系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8期
2 李景林;;当代诗歌的边缘化现象[J];运城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曹海峰;;多维视阈下大众文化分众化成因及趋势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刘水平;大众文化合法性的取得及其理论资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黄春燕;文学:不尽的期待——从接受美学与大众文化消费的关系看文学[J];学术探索;2002年06期
6 黎筝;;小说漫漫征程——从接受美学角度考察小说的影视化接受[J];柳州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7 冯巍;;浅谈大众文化与审美——解读《重构美学》[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8 黄春燕;文学:不尽的期待——从接受美学与大众文化消费的关系看文学[J];江淮论坛;2002年05期
9 汪德宁;丁丽燕;;“重读经典”的“过度”与“不足”——试论“重读经典”的大众文化现象[J];学术界;2010年07期
10 R.舒斯特曼 ,罗筠筠;通俗艺术对美学的挑战[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明俊;;大众文化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2 王向峰;;辽海讲坛第二讲 大众文化的根性与易境之改塑[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3 朱效梅;;以邓小平理论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A];“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刘艳雪;;从消费文化中构建积极的大众文化初探——以“昕薇MOOK”首套系列丛书策划为例[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5 吴晓都;;列宁与20世纪大众文化[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代迅;;我国大众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外观论析[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卫华;高明航;卢文梅;;关于现代科技革命与文化的思考[A];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研讨会议论文[C];2003年
8 杨晓;;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与城市大众文化[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3/200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9 林存秀;;走出古典之后——民国初年的大众文化与小知识分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10 张同胜;;《水浒传》与大众文化[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俐;话说大众文化[N];西藏日报;2002年
2 许锋;大众文化的迷失[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3 谭丽娟;用电视解读大众文化[N];中华新闻报;2003年
4 段建军;用先进文化提升大众文化的品位[N];光明日报;2002年
5 ;大众文化 雅俗共赏[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6 卢蓉;大众文化之世俗剧[N];文艺报;2003年
7 邹广文;大众文化与当代[N];学习时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与大众文化一起喝下午茶[N];中华读书报;2001年
9 封秋昌;作家要具有的一定精神高度[N];文艺报;2010年
10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N];文汇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铭;经验和语言——实用主义文学理论转型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2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金民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简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6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高岭;审美文化语境中的商品拜物教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8 张留华;数学、指号学与实用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谢中山;全球化语境中当下中国文学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陆敏;文艺学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层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红;电视情景喜剧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剑萍;当代大众文化的美学阐释[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谢中山;影响的焦虑——大众文化与新生代作家[D];吉林大学;2004年
4 李志;本雅明大众文化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孙艳燕;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夏洛的网》两个中文译本对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6 张贞;论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岭;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运用的语境化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史岩;经典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雁飞;接受美学视野中的大学生音乐审美趣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宗立华;大众文化的本质、作用和建设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371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37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