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艺术:关于自然美学的恰当起点
本文选题:自然美学 + 自然与艺术 ; 参考:《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02期
【摘要】:当代西方美学家研究自然美学大多从艺术与自然比较开始,从中找出自然的独特审美个性,并强调自然审美的独立性;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同时也为自然美学带来巨大的理论误区。在历史上,我们无法想象艺术产生之前人类欣赏自然的情形;在逻辑上,没有艺术这一参照,自然美学似乎就无法建立。中国古代美学资源则支持另一种假说:自然审美很可能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自然审美不只可以独立于艺术而存在,它同时也为人类艺术创造提供必要的心理基础。不是自然审美依赖于艺术,而是艺术创造依赖于自然审美经验。恰当的自然美学应当从对人类自然审美经验之独立、系统研究开始,而不应当从与艺术的比较开始。
[Abstract]:Modern western aesthetician study natural aesthetic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comparison of art and nature , finds out the unique aesthetic personality of nature , and emphasizes the independence of natural aesthetics .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哲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规划项目“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BZX077 南开大学985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NKZX985-201204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薛富兴;自然审美的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恒展;;《毛大福》本事考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2 李锋;;从《穷汉词》看蒲松龄的“惧贫”情结[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3 杨鉴哲;;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魅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4 张龙;;清山秀水太白仙——浅析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特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5 于薇;肖融;;释“造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6 席成孝;;汉水流域行政区划在宋元时期的变化及其原因[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闫盼盼;;从全唐诗看唐代的乐舞经济[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张琳琳;;从开放到简约:唐宋服饰文化的变易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9 徐礼节;;中华书局版《张籍诗集》误收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10 梁继;;唐梁升卿书《张说墓志》考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戈春源;;寒山寺与社会的和谐互动[A];中国·苏州——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慧智;儒经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何春明;唐朝四方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崔志伟;元末明初松江文人群体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阮立;唐敦煌壁画女性形象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7 李良;论诗绝句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刘衍军;诗可以群[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秀丽;中国玉兰种质资源调查及亲缘关系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10 靳阳春;宋元汀州经济社会发展与变迁[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俊玲;文明传播视野下的汉代河西开发[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璇;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D];江南大学;2010年
3 杜娴婷;性别角色认同视角下的女着男装现象[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4 余娇;霓裳清影千秋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段晓玲;保山地区傈僳族自然审美观初探[D];云南大学;2010年
6 季明稳;唐代社会医疗若干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许晶;以唐代社会为背景的大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何艺梅;梁鼎芬文学创作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郑建超;明清时期“烧梵塔”游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帆;李商隐诗歌异文考[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庆辉;我国古代诗论中的物感说[J];中国韵文学刊;1988年Z1期
2 张雪敏;《乐记》之“物感说”[J];天中学刊;2000年04期
3 王大桥;诗可以怨的历史传承与嬗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曹顺庆;“物感说”与“摹仿说”——中西美学思想研究札记[J];文艺研究;1983年04期
5 郑喜林;从“物感说”与“摹仿说”看中西古典美学之异同[J];求是学刊;1991年02期
6 傅治平;“物感说”与“摹仿说”比较之我见[J];求是学刊;1993年05期
7 胡建次;简析中西两种创作发生论[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8 张渭涛;镜与灯的对话——反映论与物感说的比较[J];理论导刊;2002年04期
9 张希玲;“物感说”及其理论创作基础[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09期
10 张振云;生命的言说——《文心雕龙·物色》篇试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则远;;略论“物感说”之“感”:文学创作的本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胡建次;;简析中西两种创作发生论[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3 李怡;;超越于时空之上的自由——关于郭沫若感受方式的一点札记[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C];2000年
4 孙玉石;;郭沫若关于艺术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下)——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艺术沉思[A];“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5 ;创造独具特色的园林文化——北京玉渊潭公园文化建园的实践[A];中国公园协会2002年论文集[C];2002年
6 尹豪;;尽显本色、装饰自然——从“Border”的形成谈英国园林种植设计观念的转变[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7 薄星;孙召良;;文化建园与公园建设的思考[A];中国公园协会2002年论文集[C];2002年
8 王兴来;;如何比较东西方传统绘画的差异[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八——追寻的旋律[C];2003年
9 黄曼君;;论郭沫若前期浪漫主义艺术表现的特征[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10 刘勇;;在胆魄与睿智的结合点上——论郭沫若文学创作的创造性思维[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崔成泉;桂林愚自乐园:一个梦开始的地方[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厦门记者站 史蔓蓉;雕塑让厦门更美丽[N];中国旅游报;2009年
3 李颖;北京大学研讨“自然、科学与美”[N];科技日报;2003年
4 范书华;根须雅逸编古韵[N];吉林日报;2006年
5 ;百家之长:Photo-Brush[N];电脑报;2002年
6 朱良志;跨学科研讨的一次盛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7 高德凤(作者单位:河北唐山丰润镇文化站);将自然之美化为艺术之美[N];中国艺术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曾永联 黄建文 本报通讯员 王德强;营造亮丽风景线[N];广西日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赵晓林;济南奇石市场搜“藏”[N];济南日报;2005年
10 泰州市第二中学 洪霞;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N];江苏经济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琼琼;汉末魏晋“缘情诗”审美经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冯彤;“和纸”的制作工艺及象征文化阐释[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江山之助:地理环境对艺术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伍英鹰;自然与艺术的灵光辉映[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袁宝宇;朱熹创作理论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5年
4 兰寿春;唐前“物感”说的生成与嬗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经建坤;21世纪武术在城镇居民全民健身运动中发展前景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波;二十一世纪室内设计的走向[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朱绣慧;艺术思维与人类早期思维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吴津津;骆宾王的文学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廖妍南;刘熙载散文理论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勇华;魏晋花果草木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60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60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