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化功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本文选题:审美文化 + 和谐社会 ; 参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摘要】: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审美文化具有三大功能,即人格建构功能、情感传达功能和美化关系功能。审美文化能促进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准备。
[Abstract]:The main content of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himself,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etween man and society and between man and man. Aesthetic culture has three functions: personality construction,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beautification. Aesthetic culture can promot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himself,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etween man and man, and is the spiritual preparation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作者单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3-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鲁枢元;文学艺术与生态学时代——兼谈“地球精神圈”[J];学术月刊;199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星海;典型——西方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纪露;;斯特拉文斯基音乐荒诞风格的研究[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3 王宝强;;论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王坤;西方现代美学的终结——塔尔图学派与洛特曼美学思想的价值与意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刘建军;;基督教与中世纪文学观念的内在联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马为华;神话的消解——重读《故事新编》[J];东方论坛;2003年02期
7 孙占奎;非痛感:喜剧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J];德州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刘俊阳;论雅诗中的叙事诗及中国古代叙事诗与史诗之不发达[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向爱国;童心视野的生态文艺及当代社会寓言[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田春,孙辉;艺术与想象——胡塞尔艺术美学思想探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把高校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典范[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梁笑梅;;20世纪巴蜀文学地域的空间形态研究层序[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邓经武;;何其芳与“花间词”及其文化启示[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孙玉石;;郭沫若关于艺术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下)——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艺术沉思[A];“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5 蔡震;;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与我国文化传统的关系[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6 黄侯兴;;闻一多郭沫若前期诗论比较[A];郭沫若史学研讨会论文集[C];1986年
7 韩立群;;从人物塑造看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8 何振良;;试析晋江民间信仰的人文特征[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文辉;;论汤显祖戏曲创作的场面布局艺术[A];'2006中国·抚州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徐放鸣;;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前沿问题[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大志;四萧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2 赵晓芳;存在、艺术与诗[D];复旦大学;2004年
3 姜宇辉;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D];复旦大学;2004年
4 戴明朝;美的问题:人类学个案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5 余虹;禅宗与全真道宗教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胡玉伟;“历史”的规约与文学的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爱中;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丽军;想象农民[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殷海卫;《苕溪渔隐丛话》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沈壮娟;论恐怖与恐怖艺术的审美接受[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庆卫;论“气韵”的艺术理念[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俊玲;匍匐在十字架下的悲剧爱情[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秀清;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丁奇;纪念性景观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5 赵捧莲;清末民初美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郑亚芳;边塞行吟曲 心灵咏叹调[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张陈;《山海经》神话叙事探研[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安旭;大众的破坏行为和园林设计浅探[D];中南林学院;2004年
9 李前平;突围与嬗变:90年代军旅话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杨洋;《文心雕龙》意象说微探[D];郑州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钟文;;孔子审美教育思想初探[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02期
2 刘宁;;苏联美学界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讨论情况[J];文学评论;1982年02期
3 郭因;如何开创美学研究的新局面——谈美学研究的对象到底该是什么[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983年02期
4 韩钟文;;孟子审美教育思想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5 韩钟文;;荀子审美教育思想述评[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04期
6 韩钟文;;《乐记》审美教育思想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7 吴慧 ,潘一;文艺社会系统引论[J];江西社会科学;1986年05期
8 张首映;雅的本质与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5期
9 邓牛顿;走出去与迎进来[J];文艺争鸣;1986年04期
10 奥夫斯相尼柯夫 ,汤侠生;社会主义的审美文化[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学海;;新世纪中国艺术美学展望(提纲)——以中国画,中国内衣市场行情为析例[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黄河涛;;企业审美文化与审美文化产业[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于乃昌;;走进边缘——中华美学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张振华;秦玉兰;;电影美学:步入新世纪的困惑[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5 唐孝祥;;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A];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C];2001年
6 唐孝祥;;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A];2002年海峡两岸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7 张海文;曾令可;王慧;程小苏;;青瓷的工艺特点与其艺术特色的关系[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朱存明;;“视觉文化”与当代生活方式的变迁[A];“美学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周建良;;试论高师声乐教学体系的基本特征[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为宝;论文化底蕴对包装设计的基础作用[N];中国包装报;2000年
2 邢建昌;从美学研究到审美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0年
3 黄石明;文学理论的机遇和挑战[N];中国文化报;2001年
4 王小舒;清代的审美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1年
5 邢煦寰;审美文化与华服创制[N];中国文化报;2001年
6 仲呈祥;警惕艺坛媚俗文化泛滥[N];人民日报;2001年
7 张学昕;“全球化”与我们的文化选择[N];文艺报;2001年
8 闫振中;赫赫我祖,来自昆仑[N];西藏日报;2001年
9 夏硕琦;工笔画在复兴[N];西藏日报;2001年
10 程为宝;论文化内涵对包装设计的影响[N];中国包装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虹;90年代中国电视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卡丽比努尔·买买提;维吾尔族精神民俗审美文化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4 傅其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刘锐;《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刘晓凯;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中的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8 巫晓燕;审美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当代都市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公民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秦予;当代图书编辑美学的理论建构[D];郑州大学;2000年
2 刘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下的张艺谋电影[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孙红;论转型期审美文化走向及建构[D];郑州大学;2000年
4 段吉方;审美文化与中国当下影视艺术的文化指向[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玉兰;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冲突中的美学价值重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张磊;文化学方法论与新文学流派个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常新;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反思、评价与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9 汤忠钢;从人文精神视界看中西方文化特质的历史流变与现代新建构[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胡燕妮;审美世俗化[D];暨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77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77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