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理论的美学评价
本文选题:科学理论 + 美学评价 ; 参考:《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摘要】:作者探讨了科学理论美学评价的实质、标准及其在理论评价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Abstract]: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essence and standard of aesthetic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theory and its position and func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oretical evaluation.
【作者单位】: 海军工程大学基础部
【分类号】:B83-05;G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大柔;科学审美创造的简单性法则[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曾晓强,盛晓明;自然科学的经验基础与实践科学观[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童兆洪,章恒筑;判决理由改革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涂荣豹,杨骞;略论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J];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04期
5 田平,杨金洲;库恩后期的科学“文本”思想[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6 孟强;;科学的非统一性[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年02期
7 诸大建;“普朗克原理”和科学家接受新理论的年龄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0年02期
8 翁齐浩;地理哲学的兴起[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年12期
9 陈其荣;论科学合理性与科学进步[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2期
10 邱慧;实践的科学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陶祖莱;;从21世纪科学发展大趋势看学术生态系统[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高峡;;学术交流的“术”与“道”[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3 吴玫;;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中的一些认识问题[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4 闫永琴;焦斌龙;;从现实走向空洞——现代主流经济学现状以及对它的批判性思考[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5 刘雪飞;白梅;;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合理代际分配[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精选[C];2006年
6 张春美;;理性与智慧:爱因斯坦的科学方法[A];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傅海辉;;爱因斯坦科学哲学思想再探讨[A];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杨文志;;科技社团改革与现代科技发展[A];第三届海南省科技论坛论文选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明甲;从“物性逻辑”到“人性逻辑”[D];吉林大学;2007年
2 程现昆;科技伦理研究论纲[D];吉林大学;2007年
3 郭俊立;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转向的认识论意义[D];山西大学;2007年
4 杨雪锋;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申卫革;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的实践转向[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罗天勇;货币运动的动力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4年
7 张爽;知识创新驱动的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8 雍青;寻求一种言说的方式[D];武汉大学;2006年
9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10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管月飞;论生态课堂及其构建[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胡雁;从客观到建构:高校课堂教学范式及其变革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3 芮国英;高中生对数学美的认识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保红;科学史研究的新趋向[D];山西大学;2007年
5 郑红午;大学学科建设进程中的学科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6 张丽;对科学精神测量评价的初步讨论与尝试[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斌;解释学视域的分子生物学[D];山西大学;2007年
8 万立华;新课改下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人文主义教育的探索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万立华;新课改下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人文主义教育的探索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温福英;评库恩学说及其在当代的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观涛;华国凡;;“实践—理论—实践”模式的新探讨[J];哲学动态;1980年12期
2 汉斯·米夏尔·鲍姆加特纳;汉斯-马丁·萨斯;赵鑫珊;燕宏远;;德国哲学三十年[J];世界哲学;1980年04期
3 何锋;谈学习自然科学与学习哲学的关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4 邢新力;;假说是理论发展的形式[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5 黄顺基;;两部科学哲学著作简介[J];教学与研究;1981年06期
6 A.B.古雷卡;А.Л.尼基福罗夫;郑开琪;;西德哲学现状[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1年01期
7 朱兆敏;自然科学革命在更深层次上表现为科学方法的改变[J];求是学刊;1982年05期
8 陈s耆,
本文编号:20181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18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