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儒家美学体系解析
本文选题:现代新儒家 + 美学体系 ; 参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摘要】:现代新儒家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中重铸民族文艺美学之魂,对人伦世相、心迹情怀、生命意趣和审美感兴等中国美学观念,进行了庄严的历史和美学透视,使中国审美精神显露光芒,从而为建构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作出了宝贵贡献。
[Abstract]:Modern Neo-Confucianism, in the broad cultural background, has recast the soul of national literature and art aesthetics, and has made a solemn historical and aesthetic perspective on the Chinese aesthetic concepts,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world, the mood of the mind, the interest of life and the taste of beauty. It makes the Chinese aesthetic spirit shine and makes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esthetic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侯敏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4BZW011)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B83-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跃春;冯友兰对“大全”悖论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李曼曼;谭书龙;;试析徽州文化精神在胡适文化心理中的积淀[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3 王强;;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的历史时代起点[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徐梓;;“天地君亲师”源流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吴卫东;;哲学与人生境界——人的生存质量说之四[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李景源;论文化的综合创新[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05期
8 张泽鸿;;沈括关于中国山水画的四个美学命题[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张君辉;;论教授委员会制度的本质——“教授治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谢有顺;尊灵魂,叹生命——贾平凹、《秦腔》及其写作伦理[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军;中国古都建设与自然的变迁——长安、洛阳的兴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2 李庆刚;“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胡文生;学术·体制·人[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7 李鸿;现实社会结构观与西方社会结构理论批判[D];吉林大学;2005年
8 张喜田;论转型期小说“人”的发现[D];复旦大学;2005年
9 徐来;《庄子》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孟令兵;圆融无碍的生生之美[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文正;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科学的人文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王利民;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D];湘潭大学;2002年
3 吴恩鸿;毛泽东个人崇拜现象的历史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党辉;本体与存在:王阳明哲学的一体两面[D];河南大学;2003年
5 张增香;传统儒家文化与中、朝现代化起步[D];延边大学;2003年
6 潘俊;“出”、“处”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傅蕴;终身学习与人的生命完善[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延生;中西古典理想城市的形态比较[D];郑州大学;2004年
9 吕艳;李森科伪科学事件的文化透视[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10 赖永兵;论庄子的生命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谢军;儒家的“和”伦理[J];道德与文明;2005年04期
2 张卫霞;;孔子文论思想主要内容论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修建军;论“和”为儒学之精义[J];孔子研究;2005年03期
4 王冬;古代“中和”观及其现实意义[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勇;;论宗白华生命美学的本土环境[J];华夏文化论坛;2006年00期
2 孙殿玲;;悲剧与崇高:中国现代美学理论确立的标志——王国维对中国美学的贡献[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哈宝龙;;强力意志与美——尼采美学思想探析[J];语文学刊;2009年02期
4 白烨;;文论大家眼中的美学大师——读刘再复的《李泽厚美学概论》[J];东吴学术;2010年01期
5 周来祥;;美学研究的现状及前景[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6 王德胜;;关于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两点认识[J];广西社会科学;1993年01期
7 关德富;;构建中国民族美学体系的努力——王朝闻《雕塑雕塑》读后[J];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06期
8 刘艳梅;;美学的当代发展与美学教学改革[J];美与时代(下);2011年08期
9 阎国忠;重温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10 薛澍;;建设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体系学术讨论会综述[J];学术月刊;199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光潜;;朱光潜同志在全国美学会议开幕式上的发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2 戴茂堂;;超越自然主义的美学革命——康德“审美判断力批判”的现象学解读[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谢金良;;转型时期审美文化研究如何转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4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5 张立斌;;美学:学科发展的体系性及界限性[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朝闻;;王朝闻同志的开幕词[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7 庄严;章铸;;从古典和谐走向现代崇高的典型形态[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8 ;周扬同志在全国美学会议前的讲话要点[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9 陈晓春;熊良智;;从中国传统本然美学看实践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宛小平;;庄子美学和谢林艺术哲学的比较——兼谈哲学和美学关系的几种典型样式[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现代美学体系的建构和当代文化发展(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现代美学体系的建构和当代文化发展(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吴言;在黄蓝交响中再现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宛小平 安徽大学哲学系;朱光潜:建立从认识到实践的开放美学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刘悦笛;美学研究的“本土方法”哪去了?[N];文艺报;2005年
6 张政文;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性美学对康德美学的三种典型回应[N];光明日报;2008年
7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8 马驰;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蔡仪先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师雅惠;蔡仪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N];文艺报;2006年
10 师雅惠;用唯物辩证法阐明美与认识的关系[N];社会科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孙琪;台港新儒学阐释下的“中国艺术精神”[D];暨南大学;2006年
2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3 刘继平;周来祥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胡俊;对接与缝合:新方法建构新美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6 董惠芳;杜夫海纳美学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阳;吕o偯姥Ю砺厶逑笛芯縖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小建;“美学”概念在中国20世纪的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3 何晓静;今道有信美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朱海燕;价值论美学范畴及体系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5 平盼盼;叶朗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12年
6 何军民;审美和艺术的自由[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7 傅培凯;格式塔美学批判[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筵莉;“美学”概念在中国近代的缘起与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宋妍;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厦门大学;2007年
10 李文波;席勒“游戏冲动”的三种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344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34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