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对尼采审美主义的超越
本文选题:尼采 + 审美主义 ; 参考:《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摘要】:尼采把由"上帝之死"带给人的精神处境称为虚无主义。在尼采看来,虚无主义即价值的沦落,并试图以审美排斥虚无。海德格尔则认为,审美无助于摆脱虚无,相反,虚无将解构审美。只有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从存在那里接受尺度,人才能踏上"还乡"之路。
[Abstract]:Nietzsche called the spiritual situation brought by the death of God as nihilism. In Nietzsche's view, nihilism is the decline of value and attempts to reject nihilism with aesthetic appreciation. Heidegger believes that aesthetics does not help to get rid of nothingness, on the contrary, nihilism will deconstruct aesthetics. Only by getting rid of the bondage of metaphysics and accepting the yardstick from existence can one embark on the road of returning to one's hometown.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分类号】:B83-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莫运平,顾亚娟;尼采审美主义与基督教救赎说之比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黄海国;尼采和海德格尔价值论是另一种人生价值论[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3 王宏刚;;西方哲学的家园——古希腊悲剧[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4 张典;;海德格尔对尼采相同者永恒复返学说的读解[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尼采和海德格尔学术研讨会2002年9月26—27日中国·北京第一轮通知[J];世界哲学;2002年03期
6 伍永忠;;海德格尔对审美主义的超越[J];求索;2008年10期
7 张弘;海德格尔与尼采在艺术审美问题上的“争辩”及其当代启示[J];学术月刊;2005年11期
8 俞吾金;;究竟如何理解尼采的话“上帝死了”[J];哲学研究;2006年09期
9 张谨;杨运东;;寻思后现代哲学的特征表现[J];岭南学刊;2007年03期
10 赖贤宗;;形上学的根本问题与道家思想:在海德格尔、谢林、尼采的思想脉络之中[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敦华;;《约翰福音》与海德格尔的真理观[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俞吾金;;究竟如何理解尼采的话“上帝死了”?[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会平;;论海德格尔对人类生存命运的关注[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菁;;虫洞?——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旅[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余在海;;技术的本质与时代的命运——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的解读[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6 蓝旭;;入世的执着与超越——海德格尔与李白[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7 王建军;;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自恋情结”及其克服[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朱海斌;;论海德格尔对康德存在论题的现象学分析[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张汝伦;;关于海德格尔的两个批评[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0 俞吾金;;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差异”理论及其启示(发言提纲)[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立华;尼采的缰索[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2 杨立华;尼采的缰索[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刘自立;尼采死了 尼采百岁[N];团结报;2000年
4 雅平;尼采:一个应该被超越的伟人[N];中国邮政报;2007年
5 李静韬;我看尼采[N];北京日报;2001年
6 唐小兵;尼采 留下瘦弱的背影[N];东方早报;2005年
7 任昕;海德格尔与现代性后现代性诗学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吕嘉(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孙利天;哲学:思想的移居(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陈洁;新书淘宝——社科[N];中华读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2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3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治国;形而上学的远与近[D];山东大学;2011年
5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叶世祥;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曹万成;海德格尔前期此在观与马克思人学思想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朱耀平;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本体论转向[D];复旦大学;2003年
9 孙冠臣;海德格尔的康德解释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王昌树;海德格尔生存论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通;海德格尔的主体间性美学思想[D];厦门大学;2006年
2 王晓红;海德格尔的诗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董志刚;诗的的复兴——海德格尔诗学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4 郭德君;跨越时空的对话——老庄和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5 侯春菊;艺术拯救人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莫斌;无蔽、裂隙与交托[D];四川大学;2007年
7 徐瑾琪;试论本真的存在[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伍世文;海德格尔的诗性拯救[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郭燕;论海德格尔科学哲学思想[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065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65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