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陈望道与中国现代美学——写在陈望道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18-06-28 01:31

  本文选题:陈望道 + 《美学概论》 ; 参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摘要】:1926年陈望道先生的《美学概论》是中国现代美学学科初创时期理论探索的重要收获。1927年陈望道同潘菽围绕美的"本质"和"特质"的区别的学术论争,对当代美学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美学概论》以美感而非"美的本质"为研究重心的理论架构方式,是1920年代中国美学具有共性的一个特征,而陈望道将美学作为"说明科学"而非"哲学"的研究领域的学科建构思路,则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路径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也是当代美学值得探索的一条理论道路。
[Abstract]:An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by Mr. Chen Wangdao in 1926 is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in th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modern aesthetic disciplines in China. In 1927, Chen Wangdao and Pan Shu debat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ssence" and "trait" of beauty.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cusing on aesthetic feeling rather than "essence of beauty" is a common feature of Chinese aesthetics in the 1920s. However, Chen Wangdao regards aesthetics as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hought of "explaining science" rather than "philosophy",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earch path of Marxism aesthetics, and is also a theoretical road worth exploring in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世英;;“本质”的双重含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黑格尔、狄尔泰、胡塞尔之间的一点链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张世英;;“本质”是一个与人类历史文化俱进的发展过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3 陈望衡;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探索者──陈望道[J];理论与创作;2000年01期

4 刘立群;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没有用过“唯物主义哲学”一词?——也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元哲学问题的探索[J];泰山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王南n\;;认真对待马克思的“历史科学”概念——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特征的再理解[J];哲学研究;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世英;;现象学口号“面向事情本身”的源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胡塞尔与黑格尔的一点对照[J];江海学刊;2007年02期

2 赵敦华;“物质”的观念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嬗变[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3期

3 张世英;;境界与文化[J];学术月刊;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正己;美的本质是人[J];中州学刊;1987年03期

2 王世德;对“美的本质”的新认识[J];天府新论;1987年02期

3 童立云;对应美学和艺术——美的本质与艺术的激活效应[J];美术;1987年06期

4 王岗峰;《大希庇阿斯篇》价值重估[J];东南学术;1998年06期

5 泓峻;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J];中州学刊;1998年01期

6 赵伯飞,闫星,韦统义;浅析黑格尔的美的本质论[J];理论导刊;2002年12期

7 胡健;从美的本质到审美活动——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转向[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刘三平;美学是如何被讲述的[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李;;陈望道谈上海语言学界的倾向问题[J];当代语言学;1962年07期

10 ;倪宝元教授荣获陈望道修辞学奖[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国良;;美的本质新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韩书堂;;文化多元主义与美的本质问题:关于形式化的历史[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高万云;;真正科学的汉语修辞学——评王希杰《修辞学通论》[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4 高万云;;真正科学的汉语修辞学——评王希杰《修辞学通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5 毛永波;;隐喻扩展与义项建立[A];中国辞书学文集[C];1998年

6 李熹明;;借代辞格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盛林;;从《修辞学发凡》到《修辞学通论》[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8 聂焱;;“适应题旨情境”与“得体”之比较[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9 盛林;;从《修辞学发凡》到《修辞学通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10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雪林;陈望道,让人既敬仰又亲近[N];文汇报;2011年

2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范晓;陈望道:学习要“以今为主”[N];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陈小莹;陈望道:复旦崛起的奠基人[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4 中国人民大学 高放;“共产主义的幽灵”并非陈望道首译[N];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黄霞;陈望道鉴定[N];光明日报;2001年

6 陈光磊;陈望道:传布《共产党宣言》[N];社会科学报;2006年

7 中国青年出版社 邓中和;书籍的印制与装订之美[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8 宗廷虎 复旦大学中文系;忆望道先生二三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姜建勋;分水塘“望道”[N];衢州日报;2011年

10 宗廷虎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国修辞学会顾问 陈望道先生的学生;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晓红;陈望道对中国语法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D];复旦大学;2005年

2 张正江;中华人民共和国美育的命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肖书文;中日当代修辞学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琴;言文互动: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的关联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牟春;现象学视野下的移情问题[D];复旦大学;2008年

6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7 田英华;语言学视角下的传记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李雪垠;着装意象审美生成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胡俊;对接与缝合:新方法建构新美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10 李裴;隋、唐、五代道教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岩;和谐与自由的统一[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瑞奇;倥偬廿载,浮沉三纪——陈望道美学思想评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慧香;《修辞学发凡》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4 黄千;电脑音乐对传统音乐实践活动的影响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冯晓燕;吕o偵姥枷胙芯縖D];西北大学;2011年

6 姜亚维;陈殭《文则》修辞理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琳;论委婉语的得体使用[D];郑州大学;2005年

8 彭爽;蔡仪前期美学思想探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9 时秀娟;修辞中的偏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静;俄语口语反应词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2076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76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7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