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感悟为审美认识的本质形式——兼论美学—艺术理论的认识论

发布时间:2018-10-14 13:21
【摘要】:正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范畴,艺术和审美是作为普遍意识之一种,其本质是对历史存在的真理性反映(认识),而不是对任何经验现象的非本体论的知性认知,更不是对历史实体的知性认知。 透视“反映”范畴在标举反映论的美学—艺术理论中的实际运用,展示给我们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的全面胜利,而在相当程度上,充斥着科学认知论和科学主义认识论谵妄的理论迷雾,问题的界线不在于是否运用了反映论的术语,是否套用了反映论的一般理论构架,也不在于是否高举着反映论美学的基本命题,而在于实际上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这里存在的,首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非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则分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ategory of "reflection" of Marxism, art and aesthetics are one kind of universal consciousness, whose essence is the true reflection (cogni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history, no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on-ontology of any experiential phenomenon. It is not the cognitive cognition of historical entity.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category of "reflection" in the aesthetic and artistic theory of "reflection" shows us not the overall victory of Marxist cognitive line, but to a certain extent, Full of theoretical fog of scientific cognition and scientism epistemology delirium, the boundary of the problem is not whether the terminology of the theory of reflection has been used, whether or not the gener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reflection has been applied. Nor does it lie in whether or not the basic proposition of the aesthetics of reflection is held high, but whether or not the "reflection" of Marxism is actually adhered to. What exists here is, above all, the principle of Marxist epistemology and non-Marxist epistemology, which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Marxist epistemology and non-Marxist epistemology.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中文系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少青;文艺欣赏特点漫议[J];娄底师专学报;1988年01期

2 丁涛;艺术之真(中续)──情感生命之意义[J];戏剧;1996年02期

3 石海滨;从比较视角看艺术本质审美价值理性[J];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4 朱贻渊;论感悟为审美认识的本质形式——兼论美学—艺术理论的认识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3年01期

5 马德邻;审美认识动力机制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年06期

6 刘飞;论绘画创造的因素[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师玉丽;;试论感性在音乐欣赏心理过程中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6期

8 张凌云;从审美探讨美的本质——德国古典美学学习札记[J];中州学刊;1988年04期

9 武认真;戏校语文教学如何诱导学生进入审美[J];戏曲艺术;1990年01期

10 魏锦光;浅谈审美认识活动的社会互动性[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红运;;《水浒传》妇女群象审美新探[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周显昌;;浅谈语文课堂素质教学中的审美[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3 张道一;;中国审美的意蕴[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4 王晓棠;;要培养观众的审美[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5 谢友福;;动物在英汉谚语中的比喻性用法及其审美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审美覆盖的三重压迫[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7 刘道广;;艺术活动及审美对社会文化基调的影响[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8 杨航卓;;公路景观设计需要平淡朴实的审美[A];2005年全国公路勘察设计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9 彭大庆;;当代议论性散文的类型审美[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何伦;沈干;;乳房审美:性、小乳房焦虑与美容矫正[A];江苏省首届性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浙江省鄞州中学 王陈香;培养审美的眼睛[N];美术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安仲文;开户数下降或致新基金发行“审美疲劳”[N];上海证券报;2008年

3 ;有关“裸”的审美疲劳[N];中国文化报;2004年

4 廖全京;真诚——被遗忘的审美前提[N];文艺报;2005年

5 刘金祥;与草原的审美约定[N];文艺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宋广玉;常念如意处,储蓄美和爱[N];南京日报;2008年

7 吕晶田;审美的文化眼光[N];美术报;2005年

8 冯德良;惊世骇俗的审美[N];中国商报;2004年

9 张东;《中国轨道》:构筑新的审美模型[N];解放军报;2002年

10 特约撰稿 马丁;审克劳琛,,是审美还是审丑?[N];中国足球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郑宜庸;审美之难——电影性爱场面的观看心理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3 赵苏妙;篮球运动之美学阐释[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4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建疆;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D];复旦大学;2004年

6 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7 许锐;传承与变异 互动与创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8 王浩滢;中国写意画的美学特质[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9 李海燕;世纪之交:现代性伦理与大陆长篇商界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金永得;探索作为整体的教学艺术[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虎;电视纪实作品摄像艺术的审美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石远鹏;论大学校园文化在美育中的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婷婷;我国电视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的审美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4 范瑞红;殷商王畿故地《诗经》“风诗”与殷商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海燕;在“历史”与“现实”间深思与言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汝山;当代时尚模特文化审美透视[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高明明;河北梆子唱腔唱法的美学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07年

8 林秀明;知识之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念祖;论生态建筑的审美趋势[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郑楚霞;广告英语汉译中的审美[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705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705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1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