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分期问题管窥
[Abstract]:......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南昌330027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念东;气韵与文气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杨存田;土地情结——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原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3 夏红卫;文化交流逆差下的跨文化传播典范——中国执教美国第一人戈鲲化的传播学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刘怡;杨长ng;;中国传统文化与纳税人意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张学松;从意象建构看建安与盛唐风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6 康震;文化整合视野中的诗史进程——论隋代诗歌的文化史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胡春雷;北京“人文奥运”的理解与定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8 王静波;;浅论《舞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成远镜;隐秀与意境比较谈──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范畴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张蕊;唐代诗赋取士制度形成的原因[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金松姬;;张衡赋与庄子的自适思想[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2 李应龙;;文化美学视野与中西方古典美学批判[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3 YangQingfeng The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200436;Which C is Technology?Civilization or Culture——The Analysis on Rationality of Technological Culture[A];第6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贾京生;;解析中西方色彩的文化观[A];当代亚洲色彩应用:第四届亚洲色彩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陈根;;产品本土化设计在企业品牌建设中的应用研究[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烨;一般社会中的劳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2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6 高一农;汉赋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郝文杰;石涛画学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8 赵应云;冲突与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蔡静平;明清之际汾湖叶氏文学世家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袁世杰;礼学重构中的荀子性恶论文艺观[D];苏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洁;神理与诗情——论船山诗学的超越本质[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3 贺海涛;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启示的跨文化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4 邱嵘;我国近代美育思想及其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郑勤砚;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李近远;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过程的历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陈国忠;从世袭到流动:中国上古时期等级制度演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于德清;智与美的协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陈登凯;狂欢——生命之舞[D];西北大学;2001年
10 周丽;社会变革·法治进程·法治道路[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书堂;;中国美学研究的纯粹性批判与整体性建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王振复;;一个“布衣学者”的学术自述[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3 吴海庆;;论早期吴越审美文化中的江湖与剑道——以《越绝书》和《吴越春秋》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王世德;;刘再复论李泽厚美学思想的重大意义——读刘再复新著的心得体会[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5 赵洋;;感性的超越与当下的顿悟——张彦远“妙悟”观的再审视[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6 郭勇健;;在传统文论与现代美学之间——梁启超美学思想新探[J];美与时代(下);2011年08期
7 曹佳丽;;浅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表现性特质[J];青年文学家;2011年16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祁志祥;;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观念更新及路径创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向峰;;谈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学史的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全国美学会议继续举行学术报告会并对美的本质、中国美学史等问题进行座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5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胜利闭幕 成立学会 通过章程 选举理事并提出学会工作计划和建议书[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6 薛富兴;;中国美学深化的三个问题[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全国美学会议分别召开高校美学教学和造型艺术美学座谈会[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8 郭沫若;;致中国美学史资料编选组(一函)[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9 李庆本;;美学史方法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在昆明召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建平;中国美学三十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徐宗文;美学与“诗性的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高建平;文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建构[N];人民政协报;2007年
4 记者 韩晓玲;执著追求“精神的美”[N];湖北日报;2011年
5 上海市美学学会 刘阳 整理;当代美学,不能破坏性大于建设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6 王毅 傅晓微;“充实之谓美”是儒家美论么?[N];文艺报;2005年
7 小雷;山西美学学会学术研究成果丰硕[N];太原日报;2011年
8 李松;实践美学研究的成就[N];光明日报;2007年
9 董刚;“隐秀”美学观的成熟与中古自然主义哲学的兴盛[N];贵州政协报;2006年
10 金莹;蒋孔阳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沪举行[N];文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胡学春;“真”:泰州学派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2 王丽;中国近现代美学课程发生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传友;清代实学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5 唐善林;邓以蛰美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修建;名士风流[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7 韩振华;王船山美学基础[D];复旦大学;2007年
8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潇婧;中国美学精髓[D];安徽大学;2007年
2 蒋信伟;老子“五玄”的美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薛显超;论“游”——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李长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圣静;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清”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王杰;魏晋士人的理想人格建构[D];郑州大学;2007年
7 张鑫;宗白华中西比较中的“世界美学”视野[D];西北大学;2006年
8 卢花;论魏晋美学中的自然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金玲;中国古典美学基本特征的现代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董友;荀子审美心理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37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37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