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平等带来的启示——评王建疆的别现代主义及中国美学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8-12-27 09:51
【摘要】:王建疆关于中国美学与主义及其别现代的理论表达了中国哲学、人文学科包括美学要通过建立主义而达到与其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相匹配的软实力目标。艾尔雅维茨与他的争议不仅仅是汉语与英语中对于"主义"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界定,而是有着深刻的如朗西埃所说的平等与不平等、解放与未解放之间的哲学问题。通过朗西埃对贾寇托特教学法的解析发现,传统的建立在解释和阐释基础上的教与学,在根本上忽视了人的平等和解放,造就了顺从和盲目跟进的被动式接受。在平等哲学的视野中观照中国美学,中国的理论界不应该遵循朗西埃主张抛弃的教与学的老路,即甘当学生的老路,或者是解释的老路,而是坚持平等的观念,立足于本土现实提出自己的理论。我们发现,别现代主义就是朗西埃所说的构成平等的桥梁和媒介,是在中国理论与西方理论之间既接近又保持距离,或者既保持距离又可能接近,从而在完全平等的意义上使中西方理论都能得到验证。
[Abstract]:Wang Jianjiang's theories about Chinese aesthetics and doctrine and their different modernism express Chinese philosophy. The humanities subject includes aesthetics to reach the goal of soft power matching its increasing economic strength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esthetics.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Eljavic and him is not only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nd definition of "doctrin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ut also the philosophical problems between equality and inequality, emancipation and unemancipation. Through Lonsier's analysis of Giacotto's teaching method, it is found tha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based on interpre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fundamentally ignores the equality and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creates passive acceptance of obedience and blind follow-up. Looking at Chinese aesthe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qual philosophy, the Chinese theorists should not follow the old wa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at is, the old way of being a student or an interpreter, but stick to the idea of equality. Based on the local reality, put forward their own theory. We find that the other modernism is the bridge and medium that Langsier calls equal, that is, the distance between Chinese theory and western theory, or the distance or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close to each other. Thus, in the sense of complete equality,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theories can be verified.
【作者单位】: 斯洛文尼亚皮里莫斯卡大学哲学系;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别现代语境中英雄空间的解构与建构问题研究”(15BZW025)
【分类号】:B83-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20世纪中国美学之回顾与反思[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年02期

2 王德胜;清理与转换:本土学术资源与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J];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3 ;中国美学的思维取向[J];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02期

4 汝信;新世与中国美学 21世纪中国美学的使命[J];学术月刊;2002年05期

5 胡家祥;中国美学的“理”观念述议[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胡家祥;高扬理想 体现自由——中国美学“志”范畴的现代阐释[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6期

7 ;20世纪中国美学的最大缺失[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4期

8 高建平;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建构中国美学[J];哲学研究;2003年02期

9 张民民;中国美学深层秘密的理论解答——评邹华《中国美学原点解析》[J];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陆蓉之;;入境:中国美学[J];艺术·生活;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胡家祥;;中国美学的“理”观念述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3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学术问题[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4 徐良;;全球化:中国美学的选择与传播[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薛富兴;;中国美学深化的三个问题[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阎国忠;;中国美学缺少什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王德胜;;走过世纪:中国美学的过去与现在——关于20世纪中国美学及当前研究问题的几点思考[A];东方丛刊(2003年第2辑 总第四十四辑)[C];2003年

8 王德胜;;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张玉能;;中国美学如何跨入21世纪[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张道一;;中国美学站起来[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建平;中国美学三十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郝欣;中国美学面临现代转型 迎来新一轮研究热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建构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马子雷;为中国美学赢得更多话语权[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著名美学家 叶朗;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6 刘成纪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世界美学视野下的中国美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汤拥华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究中心;中国美学强调“原创性努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朱志荣;中国美学的本体诠释[N];中华读书报;2012年

9 朱志荣;中国美学的理论创新[N];文艺报;2013年

10 祝东力 章启群 王锦民;中国美学的省思[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孔凡娟;对中国美学发展现状的几个宏观问题的尝试性探讨[D];山东大学;2010年

2 宋潇婧;中国美学精髓[D];安徽大学;2007年

3 郑海瑛;中国美学现代性转换个案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闫峰;古雅在中国美学上的位置[D];暨南大学;2012年

5 王怀平;在断层和废墟上重构中国美学大厦[D];安徽大学;2005年

6 唐善林;启蒙·革命·审美[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7 闫金平;中国美学“神”范畴的人类文化学释义[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8 丁雪枫;中国古典审美之“韵”[D];青岛大学;2013年

9 黄怡鹏;“文”的美学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3928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928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e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